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安居

分类:【文化精萃】

全译应该是“雨安居”或“夏安居”。或称“夏坐”。古代印度很多宗教派别都主张不杀生。印度每年有雨季。雨季时野外各种小生物特多,因此在此期间修行者尽量不外出,以免伤害生物。佛教也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形成制度,雨季3个月内禁止僧尼外出,仅在住处内安坐修习。某些可在室内进行的宗教活动也特地安排在这一期间举行。具体的日期视各地气候,早迟有不同。古代印度多以5月10日至8月15日或6月16日至9月15日作为安居日期。

佛教规仪。亦称“结夏”、“坐腊”。即佛教出家僧尼在每年阴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3个月内宝居寺中,坐禅修学,接受供养,禁止外出。因时值夏季,故又称“夏安居”、“夏坐”、“坐夏”。在古印度及今东南亚和南亚,安居期正值雨季,故也称“雨安居”。佛教认为,夏季草木茂盛,虫蚁遍地,此时外出游行,极易多伤物命。故此期间应在寺内专心修道。安居之始称为“前安居”,中间称为“中安居”,若因事延缓不及定居,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来,称作“后安居”。安居须通过四种作法:对首法,心念法,忘成法,及界法。据《明了论》,有五种地方不宜结夏安居:一是太远聚落,求需难得;二是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是多虫蚁,自他两损;四是无可依人;五是无施主供给医药。安居结束时称为“解夏”、“夏解”、“夏安居竟”。

即佛教僧团隐居寺院的时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多选择在每年雨季进行 (约3个月) 。该传统可能源自古代南亚苦行僧在雨季因行路难而退居村舍的习俗。后来僧团因得到信徒的慷慨布施而逐渐富足,能够兴建永久性精舍,专供僧众在雨季期间居住。平时四出化缘游方的僧人,每逢雨季便集中于寺院,研习宣讲教义。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时代开始出现这种寺院。大乘佛教基本上已废除了雨季安居制度。在泰国,男性佛教徒按规定须在寺院体验僧人生活,多选择在安居期进行。佛教中出家僧人的资历一般以其在寺院中度过的安居期次数计算。安居通常开始于阴历八月十六日,结束于阴历十一月十五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