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其他诗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徽其他诗人分类:【地域文化】 安徽自古文化昌盛,诗人辈出。在唐代,除上述张籍、杜荀鹤和池州、宣州诗人群之外,尚有众多诗人分布江淮大地。如毫州李敬玄、歙州吴少微、庐州李羽、李家明、舒州曹松、庐江伍乔等等。现就其中诗歌成就较高的曹松、伍乔分述于下。 一、“点缀末运” 的舒州诗人曹松
曹松,字梦征,舒州 (今潜山县)人。家世寒微,生性方直,自称“要路豪门非往还”(《山中》)。因而屡举进士落选,一生流落江湖,深受苦饥,直至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才与池州诗人王希羽等五人同时及第,年皆70余,时称“五老榜”。曾授秘书省正字,不久病卒。他是晚唐后期的著名诗人,今《全唐诗》存诗二卷,诗百余首。 诗人早年寄居洪州西山,后依建州 (治所建安,今福建建瓯) 刺史李频。频死,曹松浪迹江湖,南北奔波。故其诗多写各地名山胜水,尤多南国风光。如著名的七律《南海旅次》和《洞庭湖》: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直到劫余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南海,唐时郡名,郡治番禺 (今广州市)。越王台,在今广州市北越秀山上,汉南越王赵佗所建。前诗写作者长期滞留南疆的客子之情。诗的上半写主人公登临胜迹时的心绪。首先道出 “忆归”,又用 “休上” 作自我劝告,这就将 “归思” 翻进了一层; 再以“无雁处”作渲染,更显客地的遥远,故园音息难通。下半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海滨城市明丽动人的朝夕景色,并由此引出内心难以抑制的浓郁乡情。后诗极写洞庭的浩瀚无际。中间两联又以岸畔岳阳鼓角、云梦鱼龙相烘托,再以高空的日月、星河相辉映,增添了湖面壮阔神奇的情韵。这两首诗取境阔大,气势雄伟,因而为人赞赏。如明代胡震亨在 《唐音癸签》 中说: “曹秘书松致语(对偶文字)似项斯,壮言间似李洞。……七字如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点缀末运 (指唐末诗坛),赖此名场一叟。” 浙江天台山,为唐代诗人登览胜地。曹松游此,写下七律名作 《天台瀑布》: 万仞得名云瀑布,远看如织挂天台。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回。 首联应题,展示一幅形如白练的瀑布水倒悬于万仞之峰的雄伟图景。次联由 “如织”拓开,写诗人的新奇感爱,渲染氛围。“休疑”、“直恐”,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可见。第三联转由动态写瀑布情景,是诗的着力所在。它喷洒林梢,水花四溅,犹如夏日飞雪;又直倾石上,轰然长鸣,恰似阵阵春雷。有声有色,生动传神。末联,进一步表达诗人的赞叹心情。以 “银河水”、“合却回”来赞美它的神奇美妙。天上人间连成一体,给人以不尽的联想。 曹松的诗虽反映现实问题的内容不多,但在《己亥岁二首》中,却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社会动乱的主题: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泽国,概指江淮与江南一带区域。樵苏,打柴叫樵,割草叫苏,这里代指农业生产。唐后期政治腐败,民不堪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这时,各地握有重兵的节度使,乘机屠杀黄巢义军与广大人民,以此邀功取宠,并受到朝廷加官进爵的重赏。诗人有感于此,特以诗题纪年,给予鞭挞。诗中,深刻地反映了人民鲜血与江水争流的悲惨现实,揭露了地方军阀为获取封侯而不惜 “万骨枯” 的罪行。用语凝炼,婉而多讽,具有极大概括力,因而为人赞许。如宋人尤袤在《全唐诗活》中深有体味地说:“松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谓谙世故矣。” 曹松的进取心极其强烈,对个人的才能充满了自信。如在《中秋对月》 中说: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诗人面对一轮皎洁的中秋明月,顿觉大地通明,陶然而乐。诗中以比兴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政治前景充满了期待。 在 《言怀》 中,则说得更为明白: 冥心坐似痴,寝食亦如遗。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岂能穷到老,未信达无时,此道须天付,三光幸不私 。 三光,即日月星。这里借指朝廷。正因为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在70多岁高龄时依然应试及第。这固然表现其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一面,但他的刻苦进业、永不气馁的精神,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曹松长期客居外地,时诉思乡之情,诗中对故乡风物亦颇多吟咏,尤其对舒州盛产的竹簟极为赞赏,写有 《白角簟》 和 《碧角簟》: 角簟功夫已到头,夏来全占满床秋。若言保惜归华屋,只合封题寄列侯。学卷晓冰长怕绽,解铺寒水不教流。蒲桃锦是潇湘底,曾得王孙价倍酬。 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粘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 簟,竹席。白角、碧角,形容竹席四角装饰的色彩; 一说用兽角饰成,涂以不同色彩,以示名贵,且耐于保存。这两首咏物诗的主题相同,都是极力赞叹竹席的清凉可贵,但内容又各有侧重,前者着力显其华贵,赞颂白角簟编织的精巧,图案的秀美,它光滑如冰,清凉似水,自宜归存华屋,为列侯、王孙所激赏。后者重在显其清凉,给予多侧面的形象描绘。它虚如碧天,洁如青玉,光滑细腻,一片寒光; 若蝇行其上也愁浓烟粘足,当客卧其中直疑凉水浸身;时值夏日,它排除炎气,散发清凉,带来满堂秋色。这两首诗,想像丰富,设喻新颖,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故乡特产的赞赏和自豪的感情。舒席,自古以来就被列为珍品,从曹松诗中正得到形象的映证。 二、诗 “调寒苦” 的庐江诗人伍乔
伍乔,唐末庐江人。早年曾隐居庐山,专力学诗,数年不出,学成即漫游求仕。后入南唐举进士第一,官歙州通判,终考功员外郎。其诗大多散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伍乔自称“苦吟”,工于律体。诗中多写其旅途中的风物感受与僻居山野的林泉逸趣。如 《冬日道中》: 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沧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 本诗写作者为实现初心即远大理想而去去天涯,漂泊无定,惟有瘦童羸马相互依依。诗中又借暮江、寒岭、野雪、山火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现诗人行旅艰难和前景暗淡、欲归不能的凄凉心境,也体现了他诗歌的特色。故南宋大诗人陆游在 《南唐书》 中说伍乔诗 “调寒苦”,每有 “瘦童羸马” 之叹。 再如 《僻居酬友人》、《僻居秋思寄故友》: 僻居惟爱近林泉,幽径闲园任藓连。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古琴带月音声亮,山果经霜气味全。多谢故交怜朴野,隔云时复寄佳篇。 门巷秋归更寂寥,雨余闲砌委兰苗。梦回月夜虫吟壁,病起茅斋药满瓢。泽国旧游关远思,竹林前会负佳招。身名未立犹辛苦,何许流年晚鬓雕。 上述二律,集中地写出诗人林泉生活中的闲趣和贫病孤寂、功名未遂时的惆怅,同属 “调寒苦” 之作。 伍乔虽偏居乡野,但对天下地理形势极为关心,写下一首内容新颖的 《观华夷图》: 别手应难及此精,须知攒簇自心灵。始于毫末分诸国,渐见图中列四溟。关路欲伸通楚势,蜀山俄耸入秦青。笔端尽现寰区事,堪把长悬在户庭。 诗中写作者观看华夷图的感受。一起始就热情赞扬绘图者的手巧心灵; 中间两联,具体描述图中地域的分布形势; 末联作进一步赞叹,要把它长悬庭中,细细观赏。语言凝炼,叙事分明,字里行间含蕴诗人的喜悦之情。在一千多年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精妙的 “华夷图”,确实是值得吟赞的。 此外,亳州的李敬玄、歙州的吴少微、穷州的李羽和李家明,皆能诗,《全唐诗》 中保留了他们的部分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