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澜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澜桥分类:【传统文化】 横跨都江堰鱼嘴分水堤和内外两江,长达320米,又名夫妻桥,古名“珠浦桥”、“评事桥”。范成大《吴船录》曾言及此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相并排连,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以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为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帛之状。必须舍舆疾步,稍从容则震悼不可立。”相传清嘉庆年间,伏龙观对岸教私塾的何先德夫妇倡议并集资重建此桥,故名“夫妻桥”。1974年,改建成新索桥,行人可以恃此安渡狂澜,遂易称“安澜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的组成部分。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北部都江堰景区,内江和外江分水处,横跨岷江,是联结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桥始建于宋以前,原名珠浦桥。宋代重修,改称平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据20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何先德墓铭》载,塾师何先德夫妇目睹此处渡口经常翻船,相继淹死一百余人,便主动募捐集资,主持修建索桥,翌年竣工,命名为安澜桥,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桥”。原桥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以慈竹扭成缆绳,横架江面。桥身高13米,长340米,分为八孔,用六排木架支撑竹索,桥梁为十根直径16.5厘米的竹索,上铺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各用竹索五根作为栏杆,悬挂江心。远远望去,索桥宛若“渔人晒网”,十分别致。1973年,因修外江水闸,将此桥下移100米,并将竹缆改为钢绳,木排和石墩均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长280米,大抵保留了原桥风貌。增建桥头堡,飞檐画栋,古朴典雅,颇具民族特色。 都江堰市都江堰口上的安澜桥,飞跨于内外江上,古名“珠浦桥”,明末被毁。清嘉庆年间何先德(私塾先生)见民众渡河艰难,乃募集资金重筑索桥,不料却触犯了渡口把头的利益,桥未建成而被陷害。其妻含悲忍痛,继承夫业,把索桥建成,故人民称此桥为“夫妻桥”。此桥以木为桩,作为承托,桥以10根竹索作底,上铺木板,两旁用6根竹索为栏,并用木板将栏索夹住,人行其上,甚感安全,起名“安澜桥”。 都江堰市“夫妻桥” (余耀明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