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贞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贞堡分类:【中国民俗】 又名“池贯城”,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85~1898年),由乡绅池占瑞、池云龙父子历时14年建成。安贞堡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堡内有大小房间368间,水井5口,射击孔198个,掺望窗96个,可供千余人居住,是福建地区少有的一座具有明显防御性能的大型晚清民居建筑。安贞堡的平面设计是前方后圆,暗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堡前有一块空旷的坪,以矮围墙环绕。坪左方设入口大门,俗称“青龙门”;右方有一处便门,为日常出入之用。在坪的前方,有一处半月形的池塘,蓄水可供居民洗涤、灌溉和消防之用。安贞堡的正中设有大门,堡左侧的中部另辟有一边门。堡平面正前方两侧有凸出的角楼,俗称“炮楼”。角楼的设立主要是扩展堡的防卫角度,两座角楼互为犄角,可对正面来敌予以夹击。 堡内建筑为前后两进,前楼与厚实的堡墙相接,是环堡木楼的前部,其余的与堡墙相依托,环绕一周。一进木楼前后也有回廊与前楼及第二进相连,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穿过第一进,高处有一巍峨的木楼。这便是安贞堡建筑的主体和中心。楼下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家族聚会、宴请宾客的场所。正厅两侧厢房为书房和自修室。厢房与正厅的交接处有木楼梯,可登至二楼。楼上厅内设有放置祖宗牌位的神龛,为祭祀之所,厅房两边是供长辈居住的大房。正厅厢房两侧有回廊和信道与两边的厨房、餐厅相通。厨房左右处的空间是贯穿前后的竖天井,天井前低后高可取水、排污。在第二进正厅后部,横的方面有暗信道和楼梯上至二楼大房;纵的方面有回廊和阶梯与后楼相连。后楼即是环堡木楼的后部,正中有一堂,多为接待近亲挚友和女宾客等使用。此楼木建筑与堡体土石结构紧贴,楼上楼下均有回廊,分布有一间间逐次递减的房间。木建筑二楼的房间有的还可与堡墙的环卫小道相通,以便通过掺望孔与射击孔观察外界和防范进犯之敌。 安贞堡的布局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式,即在主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主厅堂处于宅院的中心部位,高大庄重;左右屋舍规整对称,主次分明。层层递进,逐次升高的布局使得空间具有起伏的变化和节奏感。作为空间过渡的通廊,迂回曲折;大小天井,庭院幽深,使人感到这是一个纵横交错、互相衬托的庞大的建筑体。安贞堡的堡体围墙厚重结实,墙体基座厚约4米,向上逐渐收分,墙体以毛石垒砌,上用夯土合成,墙上部再搭木梁,复以瓦。石土墙坚固异常,作为木楼的外围护结构,既有防寒隔热的功能,还兼作承重结构。封闭式的垒墙,既可抵御盗匪的入侵,又能经受风吹雨淋的磨蚀。安贞堡的木建筑除了主楼上下楼的大厅是用抬梁式结构外,其余均为穿斗式结构。屋顶主要为悬山式,即两面坡的形式。远远望去,悬山屋顶前低后高,层层叠起,轮廓分明。安贞堡整体建筑是以围廊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是兼堡垒式与庭院式为一体的建筑,外观威严庄重,宏伟气派,内部布局有序,装饰精美,保存有众多的壁画、泥塑、雕刻和彩绘。这座集住宅、军事防御、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晚清大型建筑,是福建民居独树一帜的建筑类型,堪称弥足珍贵的民居建筑瑰宝。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