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都市繁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割据局面结束,政府重视农业;改进和新创的农具,种类繁多,水利工程普遍兴起;这些因素皆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技术呈现全面提高的景象。 当时地狭人稠,故首要之举是千方百计扩大耕田面积。宋人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垦荒技术,如以疏泄积水,围筑堤岸,沉积泥沙,堆聚土壤,梯山为田,委曲开沟等方法,与江海山丘争田,出现梯田、圩田、淤田、涂田、架田等多种利用土地的形式。在垦拓荒山,开辟沼泽时创制出新型犁具“?刀”,将其单独装置于犁形木架上,用牛拉动,割除芦苇灌木杂草,使垦荒速度大为加快。 选种技术亦得以提高和普及。采用穗选、单打、单收、单藏等方法,培育出数以百计的良种。以水稻为例,南方各地良种,歙州有31品,会稽有56品,台州有30品,明州有25品,昆山有33品,常熟有40余品,乌青镇有110余品,福州有27品,峨嵋有25品。关于育秧,已有防止烂秧的各种方法,如下种不宜太早,须视寒暖之宜等。移栽插秧,则要在秧苗生长满月后。老秧先去长叶,要注意棵距。在耕作技术上,曲辕犁、耙、砺 、铁等农具的出现,使北方旱作地区原有的耕―耙― 方法更为完善,在江南地区则形成耕―耙―耖方式。耕以掘土,同时切断草根,埋覆杂草,破碎土块;耙使土壤细碎,地面平整;耖使土壤更为细平,以适应水稻插秧要求。整地技术亦按早田、晚田、丘陵、平原等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宋人对施肥方法亦有进一步的认识。秧田耕作之后,插秧之前要施肥;插秧之后,需施追肥。而施肥须得其宜,不同土壤在肥料种类、施用份量和时间、布施方法上都有区别。并发明种苎麻于桑园,施肥于苎麻而效及于桑的一举二得施肥法。以施肥合理与使用土壤得当,作为维持和提高地力的主要方法,系农业技术的重要成就。中耕除草,不仅懂得不同季节的区别,还强调即使无草也须耘田,以使根旁土壤由板实变得松软,有利作物生长。在阶梯形高田耘土,须审度形势,自下及上,旋干旋耘,使草死土肥,浸灌有渐,水不走失。耘田时可结合烤田,先在高处蓄水,放去最低处田的水先耘,依次向上,逐丘放水而耘,耘毕一丘,即在中间及四周开深沟放水,使其速干。待地面开裂,烤田已毕,然后灌水。稻田灌水须深浅一致。初栽时,温度较低,秧苗又小,要注意保温;夏至后,要随时调节田面水量。发现虫害,可在稻叶上点撒石灰或及时捕捉。冬天铲除埂脚草根,培上新土。在耕作制度上,创稻麦轮作复种一年二熟制,间作套种有桑粮、粮豆、桑麻、粮菜等,南方个别地区出现一年三熟的套种复种制。蚕桑业、果树业已独立,发展成农业的分支。蔬菜、药材、花卉、经济林木、养鱼等有较大发展。嫁接技术运用于林木、果树、花卉,使品种更加繁复,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随着农作物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各种作物的选种、培植、管理、收割、脱粒、贮藏、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都广泛传布。稻作技术普及于南方并北传至河北,种麦技术推广到江、浙、闽、皖、赣、湘、粤等地,植棉技术已发展至闽、浙一带。其他如荞麦、高粱、白菜、西瓜等栽培技术都传布于更广大的地区。然而,宋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又具有各地区不平衡的特点,大致以淮水为界,北不如南;以商洛山区―峡州―海南为轴,西不如东。西部地区,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精耕细作的东南地区,亦不一致,其中最为发达的为太湖周围一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