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印染技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印染技术分类:【传统文化】 印染是使纺织品获得坚牢色泽的花纹图案的加工过程。宋代印染技术,可分为颜料印花和染缬印花两大类。两类工艺都兴起于秦汉,后经长期发展。宋代颜料印花仍使用凸纹板,在板面凸起部分,涂刷色浆,押印于已经精练和平挺处理的平摊织物上。但宋时大量使用印金敷彩和描金服饰,颜料印花工艺更臻完美。染缬有绞缬、蜡缬与夹缬三种。绞缬又名撮缬或扎缬染色。布帛染花部分,按一定规律用布以线缝扎,然后浸染。干燥后拆去线结,显出白色纹样图案。由于织物纤维的毛细管效应,使制得花纹具有艺术化的无级层次色晕。蜡染是用由铜片组成的蜡刀,蘸取由蜡与松脂配成的蜡液,在经平整光洁处理的织物上描绘图案纹样。待干燥后,投入染剂。染后以沸水去蜡,即现兰地白花。宋代瑶族的“瑶斑布”、苗族的“点蜡幔”,都是以蜡染技术享有盛名的贡品。由于只适宜于常温染色,且色谱有一定局限,宋代以来在汉族地区渐为其他技术取代,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发展。夹缬是将帛夹于两块镂空型板间,使紧固不移,再在缕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干燥后解开,即现花纹。或在染色前,涂刷灰粉等防染剂,经干燥后染色,再干燥并搓去防染剂,即得花纹,如药斑布即用夹缬法染成。此法宋代广泛用于兵民服饰,有所发展。镂空版印花法,在宋以后传入欧洲,取代当地原先的印花工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