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建筑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建筑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造型艺术之一。因社会文化因素的诸多变化,两宋时期建筑艺术的总体风格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色: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较注重于外在的物质表现,组群与单体建筑都脱离了宏伟刚健的作风,显得更为秀丽、绚烂,并富于变化,殿阁楼台出现各种复杂的形式;在装修及装饰、色彩方面,灿烂的琉璃瓦和精致的雕刻花纹与彩画增进了建筑的艺术效果;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使建筑技艺更趋细致精巧;南宋江南园林建筑更密切结合自然环境,创造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手法等。从而形成中国建筑艺术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筑概况 宋代建筑大致可分以下数类。一、城市建筑。宋代都城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之制,代之以按行业成街的布局。北宋汴京的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街而建,酒楼、食店、茶馆和各种商业、娱乐性建筑遍布全城。许多酒楼及闹市临街房屋为二至三层建筑,一些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有的门首还建有“彩楼欢门”。南宋平江城的建筑,颇注重街道的美化,许多高大建筑都面临大街,或为大街尽端的对景。街道两旁还有坊门等装饰。高大建筑互相呼应,遥相引望,较均匀地分布于全城,使全城立体轮廓富于变化且显出整体的有机构成。二、宫殿建筑。汴京宫城在唐节度使治所基础上扩建而成,故宫殿布局规模受到限制,其轴线仅从宣德门到主殿大庆殿而止,内廷不复保持对称格局。其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此为后世宫殿群所沿用。工字形殿的广泛应用对金、元宫殿建筑亦有直接影响。三、住宅建筑。包括民用住宅和官僚贵族宅第等。形式很多,仅民宅即有农村草舍、城市瓦屋等多种。城市住宅有门屋、厅堂、廊庑,成四合院布局;建筑物细部如梁架、栏杆、棂隔、悬鱼、惹草等,朴素实用;屋顶基本形式为悬山与歇山,但附加引檐、出厦,或转角十字出际,或设天窗气窗,格调相当活泼自由。官僚贵族宅第的前厅和后寝,常用穿廊连接成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回廊多以廊屋代替,成为真正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一带住宅多取结合自然环境的布局,或采用规整对称的庭院,或房屋参错配列,依山水筑台、建亭、构廊,表现出住宅园林化之特点。四、宗教建筑。分为道教祠观、佛教寺庙及塔、经幢等。祠观以山西太原晋祠为代表,现有建于北宋的圣母殿和飞梁。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为“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屋檐生起显著,外形柔和;殿内无柱,屋架采用彻上露明造,甚显宽敞。飞梁为殿前方形鱼沼上的十字形石桥,四向通岸,又起殿前平台作用。整组建筑带有园林意趣。佛教寺庙以河北正定隆兴寺为重要实例,全寺建筑依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主要建筑佛香阁共三层高33米,歇山顶,与两侧转轮藏殿、慈民阁及其它楼、阁、殿、亭构成瑰伟的空间组合,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精华。宋代塔的数量很多,现存者以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为主。其中最高的河北定县开元寺塔,共十一层高达84米余,造型简洁秀丽;河南开封钓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加砌深褐色琉璃面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为石料仿木构形式,高达40米以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始于唐代的经幢,至北宋,发展到最高峰,高度增加,形体瘦长,装饰更加华丽,如北宋赵州陀罗尼经幢,各部比例匀称,雕刻精美,在造型和雕刻上都达到很高水平,是国内罕见的石刻建筑佳品。五、陵墓建筑。北宋帝陵集中在河南巩县洛河东南岸,依风水观念选择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一反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并将主体建筑置于最高处的常例,使陵区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处于最低位置。其形制大体沿袭唐陵,唯尺度远逊。南宋诸帝葬于绍兴,为临时陵墓,在上宫献殿后加龟头屋安置棺椁,以石条封闭,称为“攒宫”,把北宋时分离的上下宫串联在同一轴线上,废止四向辟门的围墙和特别强调层层殿宇的纵深布局,为后世提供了先例,成为中国古代陵制的转折点。 建筑艺术特点 由于材料、技艺的进步和建筑功能、审美情趣等的变化,宋代建筑艺术风格朝着柔和绚丽的方向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建筑组群方面,总体布局为沿轴线排列的若干四合院,以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一些组群的主要建筑已不由纵深方向的二、三座殿阁组成,而是以较低的周围建筑拥簇高耸的中央殿阁,形成一个整体;主要殿阁的平面、立面或方整对称,或自由灵活,而中央部分则多在十字形歇山顶下再加一层檐,与下部的抱厦、腰檐、平座、栏杆等相结合,组成富于变化的外观。组群中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转角处加建亭阁,而是在中轴部分左右建造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使整个建筑群不显单调。此外,与纵深布局相结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多以挟屋与朵殿来烘托中央主体建筑。组群每一建筑物的位置、大小、高低与平座、腰檐、屋顶等所组合的轮廓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设计,并善于利用地形,饶有园林风趣。(二)单体建筑方面,木构架建筑的造型、装修等有新的发展。首先是房屋面阔一般从中央明间起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其次是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而斗拱相对减小,同时补间铺作加多,使艺术形象与前代形成差别。装修上大量使用可开启、棂条组合极丰富的格子门、格子窗、阑槛钩窗等,不仅改变了建筑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雕刻构图丰富精美。柱础形式与雕刻趋于多样化。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瓜楞柱,而且大量使用石柱,柱面多镂刻各种花纹。室内空间加大,简化了梁、柱节点上的斗拱,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天花发展了大方格的平?与强调立体空间的藻井,而较少采用小方格组成的平?。各种构件为避免生硬的直线和简单的弧线,普遍使用卷杀的方法。屋顶建造遵循房屋越大,坡度越陡峻的原则,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三) 砖石建筑方面,塔的形式、构造更为丰富、进步,风格更为华丽。楼阁式砖石塔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砖身木檐,其特点是在砖砌仿木结构的塔身外加建木构平座、腰檐和勾栏,外形与楼阁式木塔相同,如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等;二是全用砖石砌造,但外形全仿楼阁式木塔,屋檐、平座、柱额、斗拱等用砖或石按木构形式拼装,如五代宋初所建苏州云岩寺塔、泉州开元寺双塔等;三是砖石砌造模仿楼阁式木塔,而适当加以简化,如长清灵岩寺塔、定县开元寺塔及开封钓国寺塔等。北宋中期以后,多发展为八角形平面的楼阁式塔,结构多由以前的单层套筒改为双层套筒,创造出许多华丽、精美的杰作,显示出当时砖石建筑所达到的工艺水平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四)建筑装饰方面,彩画及其应用的比例、构图、色彩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宋代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五彩遍装,以青绿迭晕为外缘,内底用红,上绘五彩花纹;或用朱色迭晕轮廓,内底用青。多用于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二是碾玉装及青绿迭晕棱间装,皆以青绿为主,前者以青绿迭晕为外框,框内施深青色描淡绿花;后者用青绿相同的对晕而不用花纹。多用于住宅园林及宫殿等的次要建筑。三是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以刷土朱暖色为主。通刷土朱,而以青绿迭晕为外框者为解绿装;在土朱底上绘花纹者,为解绿结华装;遍刷土朱,以白色为边框者为丹粉刷饰;以土黄代土朱者,为黄土刷饰。刷饰都用于次要房舍,在建筑彩画中等级最低。此外还有将二种彩画交错配置的,称杂间装,如五彩间碾玉、青绿三晕间碾玉等。建筑物梁、阑额端部彩画,使用了由各种如意头组成的藻头,称为“角叶”,改变了过去用相同花纹作通长构图的格局,代以箍头、藻头加枋心的新形式,其箍头与藻头较短,为构件长度的四分之三。此外,彩画中还盛行退晕和对晕的手法,使颜色对比经晕而逐渐变化,风格趋向淡雅。 宋代建筑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为后代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艺术特色的许多方面亦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