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武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武术

分类:【传统文化】

武术在两宋时期出现空前兴旺的新局面。当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保家卫国的需要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普及;而“专以武艺精熟为尚”的武举取士、比武选将等制度更刺激了武术水平的提高。此外,发达的城市商品经济和多色彩的市民生活亦造就了一大批以卖艺为生的职业武术表演者和如醉似痴的业余武术爱好者。综观宋代武术,有以下特点:一、军事武术迅速传播。宋人对以往的各种阵法加以总结,采用较为灵活的编队形式,因而较前代密集队列的集体冲杀更宜施展个人武艺。为提高将士武艺,宋军颁布了统一的训练要求“教法格”,并配有图象口诀,使将士依法练习,定时比试。习武之风在民间亦颇流行。遍布各地的地方乡兵,皆以骑射击刺之法为主要训练内容,其中“福建路枪杖手,出入轻捷,取得其术,一可当十”。不少地方的百姓自相团结,组成“弓箭社”、“忠义巡社”、“红巾军”等,执枪挎弩,保乡守井,抗击外侮。时农民起义亦此起彼伏,其中宋江等36人及李全、杨妙真等,都是武艺高强、身怀绝技者。二、表演性的套子武术蓬勃兴起。朝廷有职业武术表演队――左右军,他们“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而瓦舍中所谓“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使棒”之类,亦实为拳术、刀术、牌术、剑术和棒术的套子表演。打套子时有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每套有起势,有收势,其身法、花法、劲力、节奏和布局等方面都已超过前朝水平。三、习武活动深受民众喜爱,武术日益体育化。忻、代州农民“秋后结朋角抵,谓之野场,有杀伤者”。城市中有争交的“相扑社”、“角抵社”,有射弓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及使棒的“英略社”等,其成员大多武艺娴熟,身手不凡。四、私人授艺学艺已较普遍。如岳飞即先后学射于周桐,学枪于陈广。五、武术流派开始萌发。如宋理宗时人利登在《梅川行》一诗中已提到“张”、“朱”二家枪法。然当时私人授艺,身教口传,不愿外泄,故见诸文献记载者较少。武术的迅猛发展对文艺创作亦产生影响。北宋末年杂剧中已有“掉刀”、“蛮牌”等内容;南宋公案故事“皆是搏刀赶棒”之类;戏文中则出现“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并作拳打脚踢的表演。而文艺形式的渲染又反过来更加促进宋代武术的社会化和体育化,使武术日益成为宋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