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都市汴梁繁盛一时,并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宋代物质文化。北方女真族侵居中原后,宋皇室南迁,占据富庶之地,使江南出现了经济文化兴盛的局面。两宋时期纺织业又有进一步发展,其产量、品种大幅度提高。织锦进入全盛时期,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及四川的“蜀锦”都闻名遐迩。丝织品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并且一改唐代奔放华丽的特点,而代之以秀雅纤细的风格。宋以前人们多崇尚轻、柔、薄的织物,而宋代则渐崇尚厚实,爱好规矩纹的装饰。宋代服饰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总体上趋于保守、谨严。妇女服饰受到较多的约制,弃华丽、从简朴蔚然成风,“惟务洁净,不可异众”成为当时循守的准则。

宋代冠服制度,在宋初沿袭晚唐、五代遗制的基础上,力图恢复旧制。博士聂崇义以“详求原始”,“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为宗旨,编制了《三礼图》,对礼仪及服饰制度重新仿定,并获朝廷批准颁行。由于历代服制有异,而周代礼仪因时间久远难于详考,故而服制法古只能取其大势而舍其细微。

宋代服制经多次更修逐渐形成定制。皇帝冕服为冕冠前后十二旒,衣裳十二章纹饰,蔽膝、佩绶、大带、舄等制齐备。诸臣百官冕旒、衣裳章纹依职别、尊卑递减,以示等差。通天冠为皇帝专用,其制设二十四梁,冠前加金博山并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附于冠上。诸臣百官朝服中的冠戴有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三种冠式。进贤冠用漆布制作,依冠上梁数区分等级,各职官按官品戴用。貂蝉冠以织藤漆制,冠上饰蝉,并插貂尾,是官职最高者如三公、亲王等加于进贤冠上所戴冠饰。獬豸冠也属进贤冠类,梁上设獬豸角状物。古传獬豸为带角神兽,善辨曲直,故为执法职官的法冠。依宋代服制,上至帝王,下至诸臣百官,除祭祀典礼、大朝会等隆重场合按礼服形制戴冠冕外,其余场合一律戴幞头,并与公服配用。唐代幞头延用至宋代,发展成帽式,漆纱制作,呈方形,幞头后向两侧各平直伸出一铁脚,每脚长度约尺余(图397)。

宋代公服中,除幞头首服外,袍衫为主要衣式,其形式为圆领,大袖,下加横吟,袍长过膝,腰间束以革带。袍衫服色,宋承唐制,赭黄、浅黄为帝王专色,诸臣百官则按品级职别定色。宋初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后经更动,弃青色,置三等色,定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绯色,九品以 上服绿色。服紫、绯色的品官,腰际佩垂鱼袋,用金银装饰。宋代服制中的革带,也是区别官宦职别高低的饰物,其材料和装饰都很考究。革带用皮革制作,外裹绫绢,上面排置着方形或圆形饰牌,饰牌按质料分为玉、金、银镀金、银、黑银、犀角、铜、铁、角、黑玉等。依照服制,三品以上束玉带,四品以上束金带,其余官品也按相应质料束用。宋代以能束金带者为荣,故有“腰下几时黄”的诗句。宋代职官着公服的整体形制为:头戴展角幞头,身着品色袍衫,腰束革带,垂饰佩鱼,袍下穿宽口裤,脚着靴或革履。

宋代有按季节颁赐文武群臣时服之制。所赐时服分袍、袄、衫、裤、勒帛带、抱肚等类,多用织锦制成,上饰各种鸟兽纹样。不用官品所赐时服质料图案各异。颁赐时服是宋代服制的又一特色。

宋代大都市百业兴旺,市景喧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梁一般平民的装束打扮:有的“着白虔衫,青花手巾”,有的“戴帽,穿褙子”,还有的“穿衫,束角带”等,“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宋代平民、商贾及文人雅士衣式各具征貌,但衣裳的纹样和色泽受到约限,如黄色为帝王专用色,紫色的服用也受到限制,所以士庶服色以皂、白两色为主。

宋代文人雅士多以深衣作为礼服,在冠礼、婚礼、祭祀、宴居时穿着。其式仍沿古制:右衽,宽身大袖,衣裳连属。衣常为白色,领、袖、裾一般饰以黑色缘边,同衬以幅巾的黑冠、黑履配套穿着。衫也是文人学士的常服,其中以役衫、帽衫较为典型。役衫为圆领大袖,下施横役,腰部有裥褶,长及足,用白色细布制作,多为未入仕途的文人穿着。帽衫为交际常服,一般为身着黑色罗制圆领衫,头戴黑纱帽,因此得名。另外,文士及商贾平时还尚服一种对襟、胸前结带的长褙子,士大夫阶层多用作家居会客时的礼服或作衬服之用。宋代士庶的首服以巾为主,式样及名称繁多,如东坡巾、高士巾、山谷巾、逍遥巾、胡桃结巾等。巾的式样较唐变化很大,方正高起是其主要特色。如东坡巾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四方体,桶高英武,外层檐短,前面正中开口,《东坡居士集》中所载:“父老争看乌角巾”即是指此式。

宋代劳动阶层的服饰有”百工百衣”之说,衣式因劳作需要一般都呈短、紧风格。其短衣缚裤的装束同官吏士人的宽博袍衫形成鲜明对照。衣料多为粗陋的褐布,服色以皂、白及暗色调为主。因鞋比靴等形小适足,穿着方便,而且制作简单,故而为劳动者的主要足装。按质料分为革鞋和布鞋两类。

宋代,程朱理学思想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它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在这种思想笼罩 下,妇女服饰总体上趋于封闭、保守,其款式流于拘谨,缺少变化,服装造型以纤细、修长为主,服装色彩多取淡雅的间色。宋代妇女服饰质朴、洁净、娴雅、清秀的风格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又表现出宋人的审美取向。

宋代后妃、贵族妇女的礼服有?衣、?翟、鞠衣、朱衣、礼衣等数种,各种服饰按其规定,分别在不同礼仪场合服用。贵族妇女的常服由大袖衣、长罗裙、褙子、霞帔等组配而成。

褙子是宋代女装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不仅是贵族妇女的常服,也为士庶女子普遍服用(图398)。褙子由古代的中单和半臂融合演变发展而来,其式样为:直领对襟,衣襟敞开,任其露出里衣,两腋下开长衩,两边离异不缝合,长袖,身长及膝。褙子穿着后,有直垂而 下,修长秀美的造型效果。除褙子外,宋代女装还有襦、袄、衫、半臂、裙、裤等。襦袄式样与前代相比,腰身和袖口都比较宽松,颜色比较淡雅,通常采用间色如淡绿、粉红、银灰、葱白等,或素或绣,文静清丽。宋代裙装受晚唐五代的影响,贵族妇女多穿饰绣的罗裙、石榴裙等,甚至穿用郁金香草染制的郁金裙。裙装式样修长,裙腰间系帛带,有的垂饰绶环,裙摆略窄紧,拖地,掩足,以从礼法。宋代曾出现过一种前后开衩的裙式,流行于宫妃及民庶女子中,后被视为奇装异服,受到责斥。

宋代妇女的冠帽有花冠、高冠、团冠、珠冠、盖头等。冠上除装饰金银珠玉、鲜花或绢花外,还流行插梳。据《东京梦华录》、《燕翼贻谋录》等书记载,北宋京都妇女冠上插白角梳,梳大逾尺,有的甚至长达三尺,由于梳子过长,所以上轿进门时只能侧首而入。皇钓元年,宋仁宗下令改制,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以刹侈华之风。宋代妇女外出多戴用方幅罗巾做成的盖头,以遮面蔽风尘。后世民间婚嫁时新娘所用红盖头即源于此。宋代妇女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高髻中甚至掺合假发,一些都市曾有生产、销售这种假髻的店铺,后因违背了“洁净”、“简朴”的原则,受到朝廷干涉。

宋代缠足之风盛行。据史载,缠足源于五代南唐,初为令足纤小,以善舞。至宋代,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影响,此风得以发展,并逐渐成俗。与缠足妇女小脚相适应,宋代出现了弓鞋,鞋型小,鞋头尖锐,并明显地上翘,以适弓足。

辽、金、元分别为以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为主体,在不同时期建立的三个统治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最初都未具备完整的服装制度。在对汉民族的统治及接触中,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服制礼仪均参仿汉制加以创定。同时各少数民族服饰传统也不断巩固加强。这一时期,因统治者争战扩张,民族矛盾加深,而各民族固有的服装传统又难于统一,因此形成各民族服饰在相互影响中,承其遗制,分流发展。元代,棉纺业从种植到织造迅速在内地普及,棉织物的数量及品种不断增加。同时丝织物的加金技术,在唐宋趋于成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织金锦缎用于服饰也较为流行。形成统治阶层穿着织金服饰的奢靡之风。

辽代长期与两宋对峙,其服装制度受汉制影响,逐渐形成辽、汉两套服制。当时辽国皇帝与南班汉吏用汉服,太后及北班契丹臣僚用辽制胡装。辽制胡装以长袍为主要衣式,袍装男女上下同制。皇帝大祀时穿着白绫袍,朝服着络缝红袍,常服着绿花窄袍。臣僚百官多着窄袍。辽制袍服的基本形式为圆领、左衽、袖窄瘦,袍上装饰有疙瘩式攀扣,袍带结于胸前下垂至膝。服色以深暗为尚,纹饰较为简朴。与其配套,男子袍内着裤,女子袍内着裙,皆以长筒革靴作为主要足装。辽地处北域,冬季用貂、羊、狐、鼠等裘皮制作袍、袄,贵族用貂裘,貂毛以紫黑色为贵。据史志记载,辽代除皇帝、臣僚及高级职官可戴冠外,其他人皆不准私自服用,甚至包括扎系巾饰。中小官吏及庶民百姓,既使冬季也只能科头露顶。契丹民族男子传统的发式,多为髡发。其形为剃除顶发,在两鬓或额前留少量余发,或留一排短发于额前,两鬓及耳后余发有披散与梳整垂束多种形状。女子婚前也有髡发之习,婚后则蓄发梳束。受佛教影响,女子当时有涂黄的妆面之习,称为“佛装”。

金代是继辽之后由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政权。女真族原来世居东北,其传统服装秋冬多用动物皮革缝制,春夏则用?麻丝及白细布帛制作,其质料贫富有别。衣裳左衽,服色尚白,男子衣式窄小,下身穿裤装,足着尖头靴。女子多着直领团衫及有饰纹的裙装。女真民族尚辫发,男子的发式一般剃去顶发,脑后留发辫垂于脊背。以色丝结扎。女子则将发辫盘成顶髻,用簪钗插饰。金原无完备的服装制度,后灭辽侵宋,得宋朝大片疆域后,服制礼仪才在取法汉、唐遗制的基础上,参考宋制,逐步建立。女真民族进入中原,和汉民族错居,服饰习俗相互参揉、影响。

元代是以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为主建立的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勇猛、剽悍,原有的传统服装具有简朴、实用的特色。灭金入居中原及灭南宋统一中国后,服装制度才在近取金、宋,远法汉、唐的基础上,融汇汉民族文化礼仪逐渐创定。当时,皇帝及朝臣百官除在礼仪场合穿着汉制的冕服、朝服、祭服等外,公服亦从汉俗,其服色、纹饰视等差有别。其他服装则仍延用传统的蒙古族装束。

质孙服为蒙古民族传统的服装之一。质孙为蒙语音译,汉意为“单色衣”。其形为袍袄状,和汉族深衣相近。多为交领、方领,衣袖窄紧,衣长至膝下,腰部多作褶裥,和同色的小口裤、帽、靴配穿,形成统一的套式。质孙服为皇帝、朝臣百官的礼宴之服,侍从、乐工及卫士也可服用。质孙服品种繁多,冬夏各异,其质料、颜色及纹饰的精粗也依尊卑等级而有别。质孙服虽贵贱不一,但衣帽、裤靴皆用同色,均为同制。

元代的服装,一般也以长袍为主。男子常服多穿窄袖长袍,形制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参取汉制风格。元代袍服种类较多,其中辫线袍为突出的一式。特点为圆领、窄袖,下摆宽大过膝,并折有细裥,形似裙状。腰部用多道彩线横围缝绕,以作为束腰装饰。辫线袍适于骑乘时穿用。蒙古妇女的袍服,一般形式较宽大,左衽式,衣长及地,大袖而袖口处渐窄小,袍内穿套裤,足着尖头革鞋配之。贵族妇女的袍色,习尚泥金、赤、黄、绿、茶色、胭脂红、鸡冠紫等,质料以大红织金、吉贝锦等为多。

蒙古民族的发式,上至国君,下至庶民,男女皆辫发为习。辫发式样与金代有异,称为婆焦。其形为将顶部一弯发剃除,正前一束垂覆额前,左右两侧编辫结环下垂,披搭于两肩。与发式相配,男子也有戴耳环之习。依蒙占民族习尚,首服一般为冬帽夏笠。冬季的暖帽用貂鼠或羊皮制作,有平顶、圆顶、尖顶之分。夏季的笠帽多用毡、锦、竹藤及漆纱罗等材料制作。贵族笠顶多饰有珠宝,以圆钹型、多角棱型为多。元代贵族妇女的首服,以戴姑姑礼冠最为尊贵。冠以铁丝编结,或以竹篾、桦木为骨,包表红绢金帛、红青锦等,型似花瓶状,其冠高一般二三尺,最高可达四五尺。用珠玉缀饰,两侧垂有珠坠,冠顶插饰翎毛,冠后披有巾带。

元代统治者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金代汉族遗民)、南人(南宋汉族遗民)依次分为四等。对汉人、南人服饰多有禁限。如庶民禁用龙凤纹饰,禁用金、彩等。但衣式仍可沿用宋代遗制,当时的汉族服饰,男子多穿宋式袍衫,头戴幞头及巾饰。女子的装束,尤其南人女子多穿着褙子、衫襦、袍衣、多褶裙装、披云肩等衣式。质料一般为素色粗绫布帛,图案以暗花为主。发式多为低型发髻。

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掌握政权,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仪得到全面的恢复。中央集权专制进一步强化,中国封建社会更趋成熟。

明代的纺织业,在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工艺技术又有新的提高,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纺织物的品种及花纹色彩更加丰富,传统的吉庆祥瑞图样、刺绣工艺均有较突出的体现。这一时期,除丝(图399)、麻、毛纺织品仍被普遍应用外,棉织品在棉纺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已开始成为服装的主要质料。

明代的服装制度,是在废止元制,恢复汉俗的基础上,参取唐宋制度而更定的。这一时期,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不断规范化,在其服装制度上则反映出详具、谨严、正统的特点。

明代的帝王之服,根据祭天地、登极、亲征、朝觐、燕居等不同场合各有其定制。分冕服、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服、常服、燕弁服等多种。临重大典仪时按其古制着冕服,一般非礼仪场合则穿着常服。常服以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着饰有金织盘龙的盘领窄袖袍衫,腰系玉带,足着靴履,为其基本形制。

朝臣百官的冠帽衣履,也恢复了传统的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之设。其中朝服用于重要的朝贺礼仪场合。以头戴梁冠,身着赤罗衣裳为制。以冠上的梁数及所佩带绶区别品级尊卑。祭服则用于参加郊庙、社稷等祭祀活动,服式不分等别皆着青罗衣、白纱中单、赤罗裳、蔽膝,其冠带、佩绶则与朝服同制。公服为早晚上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场合服用。以头戴展脚幞头,着盘领袍装,腰束带,足着靴为制。其袍装的服色、纹饰按品级各有定制。常服用于常朝视事时穿用。乌纱帽为此制首服,由唐代幞头发展而成。帽形为前低后高,围顶圆状,用铁丝、藤丝编织帽架,以乌纱为表,帽后两侧各插一翅,横于脑后。此帽式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官制帽式,文武百官皆可戴用。常服衣式为腰束革带的圆领衫袍。明代服制定常服衫袍的胸背缝缀方形绣饰的补子,用各种动物图样作其标识,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以区别职官品级等差。补绣的具体定制为: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法官獬豸;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常服的整体形制为头戴乌纱帽,身着圆领补饰衫袍,腰束革带,足下穿靴。此制品职等差谨严有序,为明代最为典型的品官服装(图400)。

明代服制中,绣绘龙饰的袍服,沿承前制为帝王专服,以示其尊。龙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吉祥神兽,历代极度美化。龙成为帝工的象征,萌于唐宋,盛于明清。龙的形象多以龙头竖双角,蛇身鳞纹,足分五爪,须鬣齐备为其定式。这一时期,另定有分别饰蟒、飞鱼、斗牛纹样的袍服,作为钦赐于近臣、宠官及功将之用。蟒形似龙,原无足、角,后加之其上,仅少一爪为异。飞鱼及斗牛也为传说中的神兽形象。飞鱼形状类蟒,其鱼鳍、鱼尾与蟒略异。斗牛形似龙蟒,鳞爪皆具,只是角状向下曲弯,为其显异。因以上三种兽纹服装遍赐文武职官,纹饰形象也多与帝服龙饰相近,别异甚微,故后被禁之,不得擅自服用。

明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主要有

、罩甲、袍服等式。

为一种长衣式服装,形式为窄形袖,领式有方有圆,上衣设横役,下体为裙裳式,下摆开衩,傍侧折褶装饰。此衣式与深衣类似,又和质孙服相近。

原为内臣之服,后士大夫宴交时也常穿着。罩甲为一种衣长至膝的背心式外罩服装。有对襟与大襟两式,一般士庶及杂役等只准穿大襟式,对襟衣式则为官宦等穿着。这一时期的袍服,外形与唐宋形式大体无异。为文人学士及庶民百姓的主要服装,袍的服色因禁黄、紫,以青、黑色为主。

明代男子以巾帽为主要首服,其式样达三四 十种之多。其中以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及网巾应用最为普遍。四方平定巾也称四角方巾,用黑色纱罗制作。其外形高大,四角方正。据传士人杨维桢入见太祖时头戴此巾,太祖问“此巾何名”,杨投其所好,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听后甚喜,遂颁式全国,取意疆域四方平定。此巾当时职官、儒士及一般庶民均作为便帽服用。六合一统帽属小帽式,材料依季节不同有罗纱、绒毡等质,帽体分六瓣、八瓣裁制缝合,饰有帽沿,形似瓜。据传取意天 下六方一统的祥兆,由明太祖所制,并也颁式全国,多为民庶百姓所戴用。网巾为明代所创的一种束约、包裹发髻的网罩。由落发、马尾及丝线等编织制作,一般先戴网巾,后着巾帽,劳作的男子也有单独使用网巾的习俗。

明代男子的足装,除职官穿靴及朝鞋外, 一般士庶则多穿着皮制有?的鞋,外绕缠绑脚,既便捷,又牢固。北地人多穿牛皮质直缝靴,南方则多穿木屐、蒲鞋等。

明代妇女服饰,受社会浓重的封建意识及规范的礼俗影响,呈现出端庄、规整的风格。明代贵族妇女的服饰,也沿承唐宋传统,分为礼服及常服两类,衣式繁细而谨严。大袖衫为帝王后妃的主要服装,特点为袖形宽博,有盘领及对襟等式,以对襟衣式为多,服色以正红为贵。在其重要的礼仪场合,大袖衫配以凤冠、霞帔穿着。凤冠是明代贵族妇女最为华贵、庄重的礼冠,皇后的凤冠装缀口衔珠滴的金龙凤、珠花玉翠及博鬓等饰物。另有一种冠,仅缀花钗珠翠及金翟,不饰龙凤,为一般命妇所戴,也称为凤冠。明代对后妃以外的妇女服戴凤冠有其约限,但上层妇女戴龙凤冠饰成尚,也很难禁绝。霞帔为一种帔饰,形为 一条窄幅饰带,绕其头颈,披挂于胸前两侧,帔垂下端拢合,并装一圆形金玉坠饰,坠饰称为帔子。霞帔一般用深青色的厚质缎料制作,上绣花禽纹样以作装饰,其纹样及帔子的质料按贵族妇女的等级身份各有定制(图401)。

褙子传演至明代,其形式与宋代相似,后妃贵族及普通民庶妇女均作为礼服穿用。这一时期,在年轻妇女中流行一种衣式,称作比甲。特点为对襟而无领袖,衣身两侧开衩,衣长至膝下。比甲穿罩于衫袄之外,在年轻妇女中广为流行,成为明代的习尚服饰(图402)。

衫、袄、襦与掩足长裙配套穿着,仍为明代妇女的主要装束。明代妇女穿着裤装已不多见,裙装以传统的多幅裁制,腰间折褶装饰为主要形式。贵族妇女裙装的色彩绣纹丰富华贵,民庶妇女则以淡雅为尚。这一时期妇女的领襟等处已开始用扣系结,而扣饰的出现,摆脱了中国服饰用带束系的传统,应用于女装之中,更增添了女性端丽、纤巧的风韵。

明代妇女服饰虽整体上规整合制,但也时有求丽出新的奇样出现,明末民间曾有一种用各色不同形状布帛拼接缝制的外衣,看去似块块水田,故称为水田衣,因式样奇丽,成为年轻妇女一度的时尚之服。

明代妇女的妆梳,也有新的特色,流行的发式有后翻梳的桃尖顶髻、长圆形的鹅胆心髻、挽发后垂的堕马髻、盘成海螺状的双螺髻、实心低小的杜韦娘髻以及各式假髻等。发髻上的簪钗珠玉等插饰更为精巧,品种较之前代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在年轻妇女中戴额帕非常盛行,额帕又称头箍,用纱罗制作,用以罩戴发髻,流行后不断发展,有在额前加缀珠玉装饰,也有用厚实的织绵等围裹额部,寒冬则多用兽皮毛,望族贵妇则用貂、獭等皮毛裹饰,故也有“貂覆额”、“卧免儿”之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