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造船技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造船技术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商业繁荣,国内外贸易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又因与辽、金、元对峙而战事频繁,因而要求船舶建造数量更大,更多样化,造船技术遂因之更为进步。当时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最为发达,而虔州、吉州、楚州、潭州、鼎州、明州、温州、泉州、广州等地尤为其中心。所造船型空前繁富。官府设置造船务,除造大量纲船(漕船)、战船外,还造座船、马船、渡船、神舟、龙船等。战船有多浆船、海鹘船、车船、无底船、海鳅船等。民营作坊制造民用客船、货船、游船等,型制成千上百。在造船技术上,工匠继承发展前人成就,并在实践中有许多重大创造。在掌握浮力大小、吃水深浅、排水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船的容积和载重量已有较确切的计量方法和单位。又根据流速、流量、航道条件、海水深浅及风浪、潮汐、泥沙、礁石、岛屿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和建造出不同类型的船只。其按照水鸟外形所造之船,最宽处在中部靠后,较欧洲仿游鱼外形之船更为科学。造船时先定龙骨长度,再按比例确定首部、中部、尾部长度及两端起翘弯度。以龙骨为中轴,依次选取横梁安置点,对称地确定船宽,再确定横梁和其他部件,构成船体基本线型。当时还出现了先设计构思,制成船模、船样,然后据船模、船样的型制、尺寸施工的新工艺。所造船只较前代更大,内河、远洋皆有长百余米,宽五六米,高近十米的大船。海船多为尖底,头尖尾方,面宽与底宽之比为10∶1,成V形。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与海底接触面小,搁浅机会少。底为双重木板叠成。底舱采用并完善了唐以来的水密隔舱方式,使远洋船不因个别船舱破损进水而整体沉没,且便于不同货主同时在各舱中装货和取货。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结合,以增加船舶整体横向强度,从而取代了以往加设肋骨的工艺。隔舱板下部有称为过水眼的小孔,航行中进入船舱的水在舱底流动,自动调节船舶的稳定和首尾吃水深浅,与现代双层底结构的作用相仿。连接船体,使用榫卯和铁钉,并用麻丝桐油灰腻密缝隙。推进所用的船橹使用更广,不但船侧有橹,船尾也用橹,而数量也有所增加,或有一船36橹者。其形制加大,出现二三十人合摇者。桅杆亦增多,海船一般有三四桅,高达八至十丈。每桅张以多幅帆幕,共装帆百余幅,使用帆索结构,可随风向改变张挂方向。帆幕有布质的,亦有竹篾的。船舷装置坡水板,以增加船舶在风浪中航行的稳定性,也便于调戗变换船身方位。船两侧用大竹子捆缚成口袋状以抗拒风浪。船舵也有所改进,大船多有数舵,如客舟有大小二个主舵,舵杆长达6米左右。又出现平衡舵,将一部分舵面置于舵柱前方,以缩短舵压力中心至舵轴距离,减少转舵力距,使操纵更加轻便。停泊工具有石碇、木爪石碇、铁锚。桅樯、帆幕、碇锚、舵等,已用滑轮、绳索、绞车起落张收。此外还发明了修造船只的船坞。宋代造船技术在世界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国内外造船业日后的发展,皆有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