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元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元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一)宋
中原地区经过五代末年的大乱之后,至北宋时期重新安定下来。北宋以开封为首都,洛阳为西京,商丘为南京,统治中心正是中原一带。在文教政策上,围绕其加强中央集权总的指导思想,重文轻武,明确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 ① ,文化人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其教育制度之完善、类型之齐全,发展规模之宏大都超过了前代,使其成为封建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 1.官学教育 宋代在中原地区设立的官学,包括各种中央一级的学校,其中直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广文馆、四门学、武学、律学、小学等,直属于朝廷的有诸王宫学、宗学(包括内小学)、道学,由中央有关机构分别管辖的有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地方官学有府、州、军、监、县学等。各级官学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达200人,太学达3800人,广文馆2400人,武学100人,医学300人,算学210人,宗学100人。至于中原其他各州县,在庆历四年(1044年)以后,“州若县皆立学” ② ,各赐有学田,于是“学校之设遍天下” ③ 。至王安石变法时,地方官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熙宁四年(1071年)又诏京东、西二路设学,以陆佃等为诸州学官,并派中书采访各地堪为人师者,出任各路、州、军教师,又将州学田的面积增为十顷。至徽宗时,蔡京为相,建议“天下皆置学,郡少或应书人少,即合二、三州共置一学,学悉置教授二员。县亦置学。州县皆置小学,推三舍法,遍行天下” ④ 。崇宁三年(1104年),又诏令州县学用三舍法 ⑤ 升太学,使地方官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 私学及书院制度 北宋时期,私学更是遍布中原各地。如酸枣(今河南延津)人王昭素“少褐学不仕,有志行,为乡里所称。常聚徒教授以自给,李穆与弟肃及李恽皆尝师事焉。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 ⑥ 。睢阳(今商丘)人戚同文“隐居教授,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登科者凡五十六人” ⑦ ;蓟州(今河北蓟县)人许唐初在汴洛间经商,后立志向学,定居睢阳,生子名骧,即拜戚同文为师。洛阳人程颐、程颢兄弟讲学于河洛之间,“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⑧ 。特别是程颐,“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① 。他教出的学生谢良佐、游酢、杨时、张绎、尹?、罗从彦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 最能体现宋代中原教育特点的是书院教育制度。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是指朝廷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后来专指私人讲学之所。唐末五代时,由于政治动乱,文教衰落,读书士子无由显身,多穷居草野,聚众授徒,书院便应运而生。至宋统一后,由于朝廷的鼓励,书院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地区由于雄厚的文化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宋代四大书院中的应天、嵩阳两座书院都建在这里 ② 。除此而外,又有邵雍的百源书院和二程的春风书院等。其中百源书院建在辉县百泉,由北宋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邵雍开办。他对前来的人“必随其才分之高下” ③ 而教之,“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近尊之,……所以厚风俗、成人才者,先生之功多矣” ④ ,四方之学者“慕其风而造其庐”者不可胜数。他教出的学生王豫、周长孺等19人后来也都成了大名士。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专述“百源学案”两卷,可知百源书院影响之大。 春风书院原址在今宝丰县南的商酒务镇。相传二程讲学时,其门人谓“坐如春风”,书院即由此而得名。后人又在春风书院原址建明道书院(世称程颢为明道先生)。 中原地区在北宋时由于是统治中心所在,特别是由于宋王朝“重文轻武”、尊师重教政策的影响,使教育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其官学、私学的教育都超过了以前各代,书院制度更是新兴的教育机构,在宋代中原地区教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元
1. 以社学、庙学为形式的普及教育 元代统治中原后,也十分重视恢复中原地区的传统教育,特别是令“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如学问有成者,甲复官司照检”(《新元史?食货志》)。这种学校被称为社学。是元朝普及文化教育及推广农桑耕种技术的基层学校。此外,中原地区的路、府、州、还特设有医学和阴阳学,都是科技方面的专业性学校。为了加强对普通民众的教育,还利用各地所建的孔庙进行普及教育活动,称为庙学。这种学校与地方官学不同,授课时除学生之外,还允许其他农家子弟旁听,是一种类似佛教“俗讲”的教育形式。这种学校与社学相比,尽管都有宣传普及儒家道德伦理的特点,但社学还涉及到农桑科技方面的一些知识,而庙学则是专门宣传儒家的基本道德伦理学说的;和普通官学相比,庙学并非常年设置、进行系统教学之地,而是以祭奠为中心进行的一种暂时性的教育,类似今天的讲习班、讲座等形式,是一种短期的、面向普通民众的教育。这种普及的教育形式在民间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书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三月,“命各路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请志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从其父兄者听便。其他先儒讲学之地与好事之家,出私钱赡学者,并列为书院。” ① 由于元朝统治者推行了一条比较缓和的文教政策,鼓励私人办学,所以元朝时期中原地区的书院是很多的,如开州(今河南濮阳)有崇义书院,弋阳(今河南潢川)有迭山书院。据曹松叶《元代书院概况》 ② 一文统计,元代中原地区的著名书院达9所之多,大都是新建和修复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比较自由地论道讲学,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元朝政府有时还向书院委派管理人员,甚至给书院以地方学校一样的待遇,使教学秩序、学生来源、教师任免、财政收入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有了一定的制度和保证,为充分发挥书院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