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太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太祖

分类:【传统文化】

宋朝的开国皇帝。名赵匡胤,出身在武官之家,其父是后唐的一个中级军官。赵匡胤二十多岁时投奔郭威,骁勇善战,颇得器重。郭威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沙陀部人刘知远创建的后汉而建立后周王朝以后,赵匡胤青云直上,到周世宗 (后周第二个皇帝) 时,他已经官至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由年仅七岁的儿子继位。次年元旦,朝廷忽然接到契丹、北汉联合进攻的边报,赵匡胤奉命统率禁军出征。当大军行至距开封城四十里的小镇陈桥驿时,一个密谋就开始在军中悄悄酝酿。正月初三凌晨,军营一阵骚动,赵匡胤从梦中惊醒,他来不及穿戴,急忙走出来一看,只见一群将士手握刀剑,高声叫道: “诸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还没回过神,一件皇帝登基专用的黄袍就披在了他身上。众将士匍伏在地上,三呼 “万岁”。赵匡胤只好顺水推舟,接受部下拥戴,班师回京。后周的幼帝宣布退位,赵匡胤兵不血刃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其实,这次兵变的幕后策划者就是宋太祖本人。正因为如此,他对兵权的归属就非常敏感,他登基后不久,就撤去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由皇帝亲自统帅禁军。但他还是不放心,尤其对过去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称兄道弟的老将心存戒备,于是就将这些现在依然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召集到宫中,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宋太祖却愁眉苦脸地说:“没有诸位的帮助,朕不可能做天子。但做天子也太难了,朕晚上连觉都睡不安稳。”诸位将领惊问何故,宋太祖这才说: “你们这样的将军,谁不想做皇帝?”诸位将领急忙表示忠心: “现在天命已定,谁敢怀有异心?” 宋太祖说:“朕相信你们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有人贪图富贵,一旦也来个 ‘黄袍加身’,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还能办得到吗?”说得诸位将领面面相觑。宋太祖说: “人生短促,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蓄点钱财,尽情享乐,同时也不让子孙后代贫苦。诸位何不解去兵权,到大地方做个太平官,购置一批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下恒产,多置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 他还说:“朕还准备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很好?”诸位将领终于明白了宋太祖宴请他们的真实用意,只好纷纷称病不上朝,要求解除军职,自然一一获得恩准。宋太祖随即对中央禁军进行了大改组,任命一批资历较浅的军官为统兵将领,并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唐末五代以来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便被彻底扭转过来。宋太祖的这种作法对后代皇帝控制军队提供了思路。但最为史家称道的是,宋太祖以 “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和平方式,妥善解决了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历来就存在的矛盾,避免了君臣猜忌以致反目成仇的悲剧发生。随后,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扫平了南方的独立王国。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书呆子,他派大臣徐铉去问宋太祖,说他已经自行削去国号,为什么宋朝还要兴师问罪,宋太祖厉声喝道: “你不用多讲! 南唐有什么罪,只不过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在登基之初,还难改武夫脾气,据史籍记载,有一天,他正在禁中后苑弹雀,有大臣求见,他只好放下弹弓去见,一问是一般政务,他就责问那位大臣为什么谎称急事骗他,大臣说:“这事总比陛下弹雀要急。” 宋太祖大怒,随手抓起身边的斧子,用斧柄向大臣打去,打落大臣的两颗门牙。大臣慢慢弯下身去,捡起牙齿放在口袋里。宋太祖问:“你把打落的牙齿收起来,难道还想告我吗?” 大臣从容地回答:“臣不能讼陛下,但自有史官书之。” 宋太祖这才发觉自己有失身份,立刻堆下笑脸,赏赐了这位大臣许多金帛。宋太祖以一介武夫而登上天子之位,但却逐渐懂得了,天下由马上得之,却不能以马上治之。在承平的岁月中,统治集团的儒士文人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得宋太祖不止一次地感慨说: “宰相须用读书人。”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他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并在中央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的制度,防止武将割据和宰相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他对文臣相当宽容,很少以言治罪,这在宋朝成为一个传统。南北两宋,虽然一样有昏君和庸君,但却没有暴君。在宋太祖的苦心经营下,北宋王朝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而他却念念不忘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恢复汉唐旧疆。他曾两次出兵征伐北汉,但都因契丹的增援而未能成功。于是,他将平定江南诸国所得的金帛运回汴京,建立“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赎回被后晋石敬瑭出卖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军费,兵戎相见。遗憾的是,宋太祖壮志未酬,就在五十岁盛年之时死去了,而且死得非常蹊跷。据 《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 记载,宋太祖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对他说: “如果后周不是立幼儿为皇帝,你哪能得天下!”她要宋太祖百岁之后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并让宰相赵普记下这一约定,藏之金匮。开宝九年 (976) 冬十月,宋太祖有疾,一个雪夜,他召晋王赵光义来嘱托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对晋王说: “好为之!” 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据北宋司马光记载:太祖死时已经四更,宋皇后派宦官召太祖子秦王德芳,这位宦官却叫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愕然,哭泣着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代俗称皇帝为官家。晋王赵光义说: “共保富贵,无忧也。”后来,太祖子德昭又被逼自杀,德芳不明不白死去,种种蛛丝马迹,使后人怀疑太祖死于非命。然而传闻不一,文献难征,烛影斧声,遂成千古之谜。

即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创立者。出生累世官僚之家,父赵弘殷,曾历任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官至左骁骑卫上将军,后又分典禁军。母杜氏。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便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周世宗显德元年(954) 高平战役后,因功拜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其后累有升迁,拜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典掌禁军。恭帝即位时,又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进一步掌握了后周的军权。显德七年 (960)一月,赵匡胤在赵普、赵匡义、石守信等人策动下,领兵至陈桥驿 (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军士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于是回师都城,废恭帝,代周建国,国号宋。时年三十四岁,据《宋史?太祖本纪》 载,赵匡胤容貌雄伟,善骑射; 性孝友节俭,器度豁如,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即位后,迅速平定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的反抗,初步巩固了皇位。又针对当时割据形势,认为北汉未易图契丹不能攻,制定了 “先南后北” 的统一全国的方略。从乾德元年 (963) 至开宝八年(975) 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基本统一了南方。加强北方防御,抵制契丹南下。又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建隆二年 (961),那以优厚待遇和经济特权为条件,解除了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的兵权,亦所谓 “杯酒释兵权”。接着,分散宰相之权,设置枢密使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行政亦采取类似措施。严惩贪官,兴修水利,重视生产,薄敛、兴学、慎罚,力图与民休息。然而这种 “守内虚外” 方针和对文臣武将的防范措施,便其因循守旧不肯主事,还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形成宋朝 “积贫积弱” 的局面有所影响。赵匡胤在位十七年,有三位皇后、四子、六公主。

宋太祖赵匡胤

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960―976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隆、乾德、开宝。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末,因军功迁殿前都点检,策动“陈桥兵变”,立国为宋。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权重事专的宿将兵权,代之以望轻资浅、才庸易驭者。采取先南后北、各个击破战略:于乾德元年(963)平荆湖(荆南、湖南);三年,灭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八年,灭南唐。开宝二年,曾亲征北汉,未克。旨在消除割据,发展经济,稳定统一。同时,又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强化皇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置枢密使掌军政,设三司使领财赋,以分割宰相事权。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募兵养兵政策,对军队实行更戍法,皆为防止兵变。又用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将各地的兵、财、司法权收归中央。州郡委文臣知州,又设通判,陆续设转运使等地方监司以加强控制。省并州县,裁减官吏员额,完善法制,强调依法治国。对官吏的选择、考核和任用有拨乱反正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奖励农桑,兴修水利。“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太祖“少亲戎事,性好艺文”,倡导勤奋读书,崇儒礼士,优容文臣,为后代奉为圭臬。主持殿试,科举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尝有“宰相须用读书人”之说。在统一战争中,诏令注意搜罗各国图书,开国后又多次诏求遗书,奖励天下献书人。凡官修和私撰书籍,均缴进馆阁庋藏。乾德六年(968),编定了宋代第一部官修目录《史馆新定书目》4卷,惜已佚。任用精兵悍将镇守北方重镇,对民族关系持审慎态度,打算采取多付金帛的赎买方式,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辽未有大规模军事冲突,对党项亦颇优容。在处理民族冲突中兼用文武两手,并非定要兵戎相见,可谓用心良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