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族组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族组织

分类:【中国民俗】

村落多为家族聚居,宗族势力也极强。为明确内部关系,对外形成统一力量,一般村落都有宗族组织。在汉族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中,通常有族长,少数民族中常称寨老或乡老,寨老和乡老是自然领袖,一般由年纪较长、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在他们的领导下,村落形成统一的力量,同时也实施管理,协调宗族内部的关系。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族组织还会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形态。如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其家族组织有“兜”、“基”、“公”、“然”。兜是侗语,意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一伙人,它聚居于寨内的一片地方。像占里村就分为五兜。每兜有一个头人,侗语为“蒙高”,职能与寨老或族长类似。基的意思是“禁吃”、“祭”,每兜人数增多后,分支而成若干“基”。公,即同一个祖父的人们,由叔伯兄弟组成,包括多个家庭。然,是同一个炉灶的人们,通常就是一个个体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

瑶族中有油锅组织。油锅,瑶语为“破卜”,意为在同一个锅里吃饭的人。它最初是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小家族。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油锅组织就逐渐演变为一个父系家族组成的血缘公社(部落),所有的成员都是出于一个父系祖先的亲属,彼此都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一个“油锅”就是一个村落。

封建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商代就开始实行,周代更加完备,把氏族部落组织包括一些聚居的村落“邑”,与政治权力以及宗族宗亲间的等级划分结合在一起,层层实行,形成一种宗法世俗。从天子王位来说,分大宗、小宗,只有大宗的嫡长子可世代相袭,嫡长子孙以外的其余子孙算是小宗,不能袭位。先受封者死后,子孙奉为始祖,立庙称“宗庙”,长子长孙承袭封地,叫做“宗子”;余子是不能同继位的嫡长子同祖的,必须分出去自立为一家,成为这一家支的始祖,然后世代以本家始祖逐世继承,称为“太宗”;这些余子都被封为诸侯,诸侯的余子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余子被封为士,士的余子受封的为下属官,不受封的就成为庶人(民)了,居住在分散的鄙野的村落“邑”中,过庶人的农作生活。

在所有的村落中,包括各主要宗族以及与宗族结亲的异姓亲族、同姓亲族(一般同姓的称爷、伯、父、兄弟,异姓的称外爷、舅)在内,组成村落中的宗亲网络,家国一体,世俗宗法不能例外。在村落中,宗族宗法渗透到基层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封建宗法大家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所有农村,历来都是聚宗族而居,失散的宗族,有时还遍访相求投奔赶来而居,这是古俗。聚居的家族,既是由血缘关系和传统的习俗力量,也是由物质的、经济的力量联结在一个村落的。从考证古俗得知,各个村落主宰的大家族,都有管理组织,即全族推举族长(正副)多人,族下按房室(晚辈或同辈)再设房长。族长分管公田、族田、山林以及义仓、义学,并有执事协助。族长是大宗族家长,掌握族祭及纠纷的决策权,大宗族长以下,所设房长或家长,多系每户的长辈老人,参与族中大事的商榷,在家中有经济主宰权。中国农村的宗族制和家长制由周代开始,一直影响至今约3000年,至今俗谚称“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均指过去宗族中有资望的首领),以及称父亲或爷为“一家之主”,都是几千年形成的民俗事象。村落宗法组织,反映在家庭关系上,父子为上下关系,以父为尊,子孝于父,兄弟、夫妻间也有尊卑关系,称为宗法中的“兄道”;对于外族居户,因无任何制约本族的权力,一般都是屈服于宗族组织规程之下。封建社会中,宗族组织的首领,多数成为绅衿土豪,霸占田产,作恶多端,淫威兼施,成为社会上和村落里剥削压榨农民的敌对阶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