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杲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禅宗杨岐派著名大师。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今安徽省宣城)人,少年出家,先参学曹洞宗禅僧。后从京都天宁寺杨岐派大师圆悟克勤学禅。得克勤印可,受《临济正宗记》,“分座接众”,名震京师。徽宗赐紫衣并号“佛日”。金人犯京时,宗杲赴江苏,暂住虎丘。后辗转“湖湘”,历游“七闽”,终开法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径山,四方僧徒纷至。因称“径山宗杲”。卒谥“普觉禅师”,嗣法弟子90余人,著名者有思岳、弥光、悟本、守净、道迁等,下分灵隐、北涧二派。为救后期禅宗的弊端,宗杲“抉择五家提挈最正者,凡百余人,裒以成帙,目曰《正法眼藏》”。《正法眼藏》不分门类,不问云门、临济、曹洞、沩仰、法眼宗,但有正知见可以令人悟入者,皆收入之”(《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1册)。在宗教实践上,宗杲大力倡导“看话禅”,又名“看话头”。这是后期禅宗对“公案”运用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方式把公案中某些典型语句,作为“话头”(即题目)加以参究,目的是“杜塞思量”,“扫荡知解”,反对当时盛行的“文字禅”,以求达到“自然打成一片”的不可言说的“大自在”境地。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17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慧齐门下,初参洞山微、湛堂文准等名僧,尽得曹洞宗旨。宣和间,往谒临济宗圆悟克勤,咨请大悟,乃嗣其法,圆悟付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不久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震京师。绍兴七年(1137),住持径山能仁寺,宗风大振。四年后,因与侍郎张九成抨击朝政而被秦桧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语录公案为《正法眼藏》6卷;后更贬迁梅州(今广东梅县)。绍兴二十六年遇赦,恢复僧服。翌年奉敕住径山,道俗归慕如旧,时称“径山宗杲”。辩才纵横,说法不立窠臼,不守规辙,曾言“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古往今来一切善知识,尽在屎窖里转大法轮”。虽言“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并焚毁其师圆悟《碧岩录》刻版,仍鼓吹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人称“看话禅”,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对。座下道俗弟子常数千人。孝宗在藩时曾往归依,即位后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禅师”。弟子蕴闻、 道先等汇编其说法言教为《大慧语录》30卷、 《法语》3卷、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1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2卷等。参见“看话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