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窑与民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窑与民窑分类:【中国民俗】 景德镇的兴起,以瓷器的生产和贸易为特色,瓷器生产与瓷器贸易之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入明以后,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景象。明朝官府为确保皇室与朝廷用瓷的制造,在景德镇设立官营手工工场―――御器厂,泛称“官窑”。御器厂内分管理和生产两部分,管理部分即是封建衙门,最高统治者是宦官;生产部分有“作”、“窑”两部分。在官窑劳作的工匠计300余人,另有辅助劳动者砂土夫190名、上工夫557名,派自饶州千户所和饶州府属7县。官窑,是一个庞大的官营制瓷手工作坊,它的分工协作以及综合烧制两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代表了瓷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其制瓷技术的创新,为民营瓷业生产的发展准备了技术条件。明朝在景德镇烧造的瓷器数额巨大,规制严格,成化年间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资”。自弘治至正德末的30多年中,仅是“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器”。官窑在烧制出成批的精美绝品瓷器的同时,也给江西人民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剥削重负,从而制约了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真正确立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的是民窑的发展。明中叶以后,景德镇的民窑在承受官窑的欺压―――官窑的物质资料和技术力量是征发民窑而来―――的同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业瓷人数激增。全镇有很多民窑,工匠有许多是外地来的,所谓“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各地来的制瓷工匠,挟技竞争,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使民窑的竞争能力增强,依据官窑对民窑议编民匠、三窑出一的摊派所作的推断,明后期约计有民窑900座,民窑每座窑烧小器千余件,按年烧40万计,总计民窑年产瓷器3600万件,按时价折银约为180万两。从业人数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万历时“不下数万人”。民窑中的名家,以崔公窑、周窑、壶隐道人和结窑魏氏最为著名。 景德镇窑青花踏青图碗(明?景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