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话的语法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话的语法特征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话的语法结构,同普通话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颠倒的词素次序 客家话有些词,和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词素的次序却相反,同粤、闽、吴等方言有相似之处,如: 2.丰富的词头、词尾 客家话的名词,词头、词尾非常之多。常见的词头有“阿”、“老”,词尾有“公”、“婆”、“牯”、“?”、―e(或―le),“头”、“子”等。 (1)词头“阿”,用在对亲属(尤其是长辈)的称呼上。如:阿爸、阿婆、阿姐、阿哥。有时加在姓名、名词或排行的前面。如:阿陈、阿丁、阿唤、阿兴文、阿英?、阿三、阿五等。 (2)词头“老”,用在对平辈或晚辈的称呼上,如:老妹、老弟、有时也象普通话一样加在姓氏前面,表示亲热,如:老王、老范等。 (3)词尾“公”、“牯”、“?”表示人的性别,动物的雌雄,其中“公”用于两脚动物,阴性;“牯”用于四脚动物,阳性;“?”用于一切动物,阴性。如: 鸟公―鸟?(ma) 牛牯――牛? 鸡公――鸡? 猪牯――猪? 叔公――叔? 狗牯――狗? 但:猪哥(公猪) 有时加在人的称谓或姓名后面,表示性别。 如:老张牯 阿顺牯 佛荣牯 老三牯 阿三? 刘二? 但用于静物或人体部位名后面时,则不表示性别。如:“鼻公”(鼻子)、“耳公”(耳朵)、“碗公”(大碗) (4)词尾[e]或[le]表示小称,相当于普通话词尾“儿”或“子”,如: 盘ne(盘子) 歌e(歌儿) 箱 e(箱子) 鸭e(鸭子) 细刀e(小刀儿) 鸽e(鸽子) 侄e(侄子) 赖e(儿子) 细人e(小孩) 细鸡e(小鸡儿) 罂e(瓶子) 聋e(聋子) 后生e(小伙子) 但在许多场合,[e]不表示小称,也不相当于普通话的“儿”或“子” 贼e(小偷、强盗) 吊瓜e(黄瓜) 鞋拖e(拖鞋) 遮e(伞) 红红e(红红的) (5)词尾“头”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名词后,如: 碗头(大碗) 犁头(犁) 上昼头(上午) 下昼头(下午) 夜哺头(晚上) 朝晨头(早晨) ⑥词尾“子”多用在“细+名词+子”的结构中,表示小称,和普通话词尾“子”有所不同。如: 细妹子(小妹妹) 细哥子(小哥哥) 细人子(小男小女) 细猪子(小猪) 细赖子(小男孩) 3.丰富的兼类词 兼类词,即一词多类,普通话中也有这类词,但远不如客家话使用得那么普遍。如:“烧”既是动词,如“烧开水”;又是名词,等于“柴火”,如“上山割烧”;还是形容词,表示“热的”,如“用烧水洗面”。“鼻”,既可作名词,如“鼻子,鼻涕”,又可作动词,表示“嗅”,如“鼻花”。“铁”,既是名词,如“钢铁、铁炉”,又可作形容词、副词。见下例: ①好铁唔打钉。(名词,作主语。) ②阿陈冷天下河里洗身,真铁。(形容词,作谓语) ③快着衫,莫逞铁。(形容词,作谓语。) ④?行得铁快。(副词,作状语。) “风”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形容词、副词、如: ①坐北向南?屋,热天吹南风。(名词,作宾语。) ②阿哥行路行得风快。(副词,作状语。) ③阿张单车骑得风。(形容词,作补语。) 4.人称代词的数与格 和普通话不同,客家话的人称代词有数和格两个语法范畴。 (1)数:客家话人称代词复数是在单数名词后加上“等”[ c ten]、或“兜( eu)或“等人”[ c ten in](或 c ten ne) 单数 第一人称 ( s ai) 第二人称 你( s i) 第三人称 ?( s ki) 复数 第一人称(一式) 等(兜) s ai c ten( c teu),(第二式) 等人 s ai c ten s in 第二人称(一式)你等(兜) s i c ten( c teu),(第二式) 你等人 s i c ten s in 第三人称(一式)?等(兜) s ki c ten( c teu),(第二式) ?等人 c ’ki c ten 说明:“等”、“兜”不能加在名词后表示多数,如“同志等”、“工人兜”。这一点和普通话的“工人们”、“同志们”的功能不同。 “兜”单独用,有“一些”的意思,是一个数词,如“卖兜分 ”[mai c teu c pun s ai](卖一些给我)。作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的“兜”,可以看作是从其原义引申过来的。 (2)格:客家话人称代词有“属格”,和英语相似,这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属格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①单数:有两种表达法 主格 属格 第一人称 s ai (1式) c a (2式) s ai?ke 第二人称 s i (1式) c ia (2式) s i?ke或 s i?ke或 c ie 第三人称 s ki (1式) c kia (2式) c kie或 s ki?ke或 s kie 第一式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的,用于一般不强调“谁的”句子里,如: 老弟系广州( c a c lau t’ai hoi c kuo c tsu)(我弟弟在广州)。 第二式是在主格后加上词尾?ke表示的,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如回答“这支钢笔是谁的”这个问句时,就用[ s ai ke ko pit ](我的钢笔)或[ s ai?ke ko pit ],而不用[ s ako pit ]。 第二式词尾?ke还可以用在名词后面,表示所有格,例如[pet c kin?ke ko pit ](北京的公园),[ c tsu kuet ?ke c t’u t’i ](中国的土地)。 ②复数:只有一种表达法,即在主格后加一个词尾?e或?ke 主格 属格 第一人称 s ai c ten s ai c ten?e或 s ai c ten?ke 第二人称 s i c ten s i c ten?e或 s i c ten?ke 第三人称 s ki c ten s ki c ten?e或 s ki c ten?ke 如:[ s ai c ten ?e vuk,](我们的房子) [ s i c ten?ke c su](你们的书) [ s ki c ten?e hok’ s t’o ](他们的学堂) 5.动词的特殊结构 (1)表动作时态的特定词尾 客家话表示动作的时态的方式是在动词后加上特定的动词词尾,这和普通话加“着”(进行时)和“了”(完成时)等时间助词有所不同。 ①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在动词后加“ c e”,而不象普通话那样加“了”,如: ?来e.[ s ki s loi c e]他来了。 食e饭。[ s ai s t c e fan ]我吃了饭。 老弟去e学堂。[ s a c lau t’ai k’i c e hok s t’o ]我弟弟上学校去了。 ②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动词后加“ c ten”,而不像普通话那样加“着”,例如: ?看ten书。[ s ki k’on c ten c su]他看着书。 食ten饭。[ s ai s t
c ten fan ]我吃着饭。 ③表示“试一试”的动作,在动词后加“阿哩”[ c a c li],如: 看阿哩。[k’on
c a c li](看一看) 走阿哩。[ c tseu c a c li](走一走) 试阿哩。[sl
c a c li](试一试) 谈阿哩。[ s t’am c a c li](谈一谈) (2)表眼睛、心理活动的动词重叠结构 客家话在表示人的眼睛的活动时,有时用一种特殊的“名词+动词重叠+词尾子”(ABB子)的结构,使文体更加生动,例如 ① [mau ],指人的眼睛低下看。 “目 子”――《说文》“ 、低目视也。” ② [ c mia],指视力差,像寻找什么东西似的。 “目 子”――《说文》“ ,小视也,莫佳切。” ③ [ c ta ],同普通话“当”音,指直眼看人。 “目 子”――《说文》“ ,目无精直视也。” ④辩[ c mo],视力不好。 “眼辩辩子”《说文》“辩,目少精也。” ⑤瞑[ c mi],指人欲睡未睡之时。 “目瞑瞑子”――《说文》“瞑,翕目也。” ⑥眈[ c tam],指有内心活动,别有他图。 “眼眈眈子”、“头眈眈子”等――《说文》“眈,视近而志远也。丁含切。” ⑦ [ c piem],描述小孩对案不食而眨白眼。“眼 子”――《说文》“ ,小儿白眼视也。” ⑧财,[lu ],描述小孩精灵,眼睛常动不定。“眼珠财财转”――《说文》“财,目睐谨也。” (3)表疑问的动词重叠结构 有些地区的客家话(如福建长汀话)使用一种动词重叠结构表示疑问句,前一个动词变声调为阳平,例如:系系?[hε hε ]即系唔系?[hε n hε ](是不是?)去去?[k’i k’ i ]即去唔去?[k’i m k’i ](去不去?)这种疑问句实际上是省略“唔”(不)字,将“唔”(不)的声调融合到第一个动词的音节中去。 6.特殊的重叠音节结构 (1)形容词名词的重叠音节“ABB哩”式 客家话的形容词和名词在构词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形容词或名词词于后面加上一个重叠音节和词尾“哩”[e],即“ABB哩”式,从而大大丰富了形容词名词的描绘表达功能,例如: “酸溜溜哩。”[ c son c tiu c tiu c e] “甜滋滋哩。”[st’iam tsit tsit
s e] “臭滂滂哩。”[ts’u c p’a c p’a
c e]。表臭不可闻。 “舌□□ ① 哩。“[sat s lai s lai c e]。形容舌头伸出口外,很难看。 “脚□□哩。”[kiok k’ia k’ia c) e],形容两脚张开。 “背□□哩。”[poi s ku s ku c e],形容弯背。 这类构词法相当丰富,许多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构成这种重叠结构,如“冷”字加上不同的重叠音节,就可以表达冷的各种状态和程度,例如: “冷叟叟哩。”表示冷得使人浑身打颤。 “冷沁沁哩。”形容冷彻骨髓,常指打摆子或感冒发烧过后发冷时的那种冷感。 “冷滑滑哩。”表吃饭菜热气消失那种冷感。 “冷歪歪哩。”(“歪”读作阳平),表天气相当冷但尚未达到冷彻骨髓的程度。 “冷浸浸哩。”形容在冷森的环境中,使人感到毛骨悚然。 又如“红”字可用这种重叠结构表示各种红颜色。例如: “红渍渍哩。”表示小孩或少女脸颊上的那种红晕。 “红妒妒哩。”表熟透了的水果那种红颜色。 “红绉绉哩。”表示喜庆的红颜色,如写春联的红纸或送礼用的红鸡蛋那种红颜色。 “红歪歪哩。”表示讨厌或不吉利的红颜色,如被打伤而流的血色和棺材上的红漆色。 下面再举一些常见的“ABB哩”式的例子: 香喷喷哩、油腻腻哩、烧鹿鹿哩、硬秉秉哩、淡澈澈哩、咸渍渍哩、饿豺豺哩、饱毕毕哩、黄鉴鉴哩、白些些哩、红荷荷哩、乌答答哩、圆辘辘哩、圆滚滚哩、扁捏捏哩、光溜溜哩、生滑滑哩、蛮杰杰哩、轻雉雉哩、重澈澈哩、矮墩墩哩、耳各各哩、鼻扭扭哩、牙西西哩、牙射射哩、嘴妒妒哩、嘴扁扁哩、肚鹞鹞哩、肚腆腆哩、颈撑撑哩、舌犁犁哩、头岩岩哩、须猫猫哩、兴冲冲哩、兴逐逐哩、魂痴痴哩、天蒙蒙哩、恶豺豺哩、颈敖敖哩、头岩岩哩、大傲傲哩、酸溜溜哩。 (2)“A A B B”式重叠结构 普通话中“AABB”式结构使用得相当普遍。“A”代表一个音节,“B”是另一个音节,A B重叠构成“A A B B”式。如“老老实实”、“痛痛快快”、“漂漂亮亮”、“干干净净”、“大大方方”等,实际上是A B式词汇的扩大式。客家话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定定电电”、“造造冒冒”、“特特达达”等。除此以外,还有一种“A A B B”式,其中A、B是同一个音节,但声调不同,例如: [ c fin c fin fin fin ],表示绳子吊着的东西不停地摆动。 [ c iu c iu niu niu ],表示身体不停地蠕动。 [ c ie c ie ie ie ],表示唾液从口角一滴一滴掉下来。 [ c
c ],表示因意见不一致而争吵不休。 [ c vai c vai vai vai ],表示声音嘈杂 [ c liu c liu c liu c liu],表示游手好闲,到处乱跑。 [ c tin c tin tin tin ],表示液体滴滴嗒嗒掉下来。 [ c ai c ai ai ai ],表示买卖双方不停地讨价还价,或表示费尽口舌地向人索要某种东西。 [ c k c k k k ],表示肚子咕噜咕噜响 [ a a a a ],表示讲话时??嗦嗦,像吵架似的。 客家话的重叠音节结构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生命力强的构词法,具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特点。普通话有时要用较多词语才能说清楚的,用这种重叠结构来表达,只需较少词语便能说得一清二楚。从这一点讲,它类似汉语成语的结构和功能。 7.量词的搭配关系 客家话中有些量词与名词、动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和普通话不同,下面做一些比较: 8.独特的句法词序 客家话在句法上有许多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词序上: (1)多和少 做副词用的“多”[ c to]和“少”[ c sau]总是放在动词后,这一点和普通话不同,和广州话相同,例如:食多点。[s t c to tit ](多吃一点。) 着多一件衫。[tsok c to it kian c sam](多穿一件衣服。)讲少两句话。[ c ko c sau c lio ki fa ](少说两句话) (2)“去”和“来” “去”[k’i ]和“来”[ s loi]总是放在宾语前面,这一点和广州话相同。而普通话“去”或“来”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且在宾语前面加一个“到”字比较如下: 客家话 普通话 去广州。[ ai k’i
c kuo
c tsu] 我到广州去。 ?唔曾来北京。[ s ki s m s ts’en 他没有到北京来。 loi pet c kin] (3)“添” 客家话经常在谓语后面或句末加一个虚词“添”[ c t’iam],表示动作的重复“再”,其用法和意义同广州话的虚词“添”[ c t’im]相似,例如:等下添。[ c ten ha c tiam](再等一会儿) 看一摆电影添。[k’on it c pai t’iεn c ia c t’iam](再看一次电影) 食一碗饭添。[s t it c von fan c t’ iam](再吃一碗饭) (4)灵活的双宾语位置 客家话双宾语的位置是比较灵活的。普通话中的双宾语句,一般是指人宾语(间接宾语)在前,指物宾语(直接宾语)在后。广州话正相反,指物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而客家话两种情况都可,这一点同英语相似,比较如下: 普通话 他给 广州话 他 [k’ y pei λ man λ] 客家话 ?分 [ s ki c pun s ai c k’uai s ts’iεn] 或:?分 。[ s ki c pun c k’uai
s ts’iεn s ai] 英语 He gives 或:He gives (5)特殊的比较方式 比较两种事物,普通话是“甲+比+乙+性状词”,而客家话却是“甲+比+乙+过+性状词”,试比较: 普通话 客家话 他比我大。 ?比 过大。[ s ki c pi s ai kuo c t’ai ] 你比他胖。 你比?过肥。[ s i c pi c ki kuo s p’i] 今天比昨天冷。 今晡日比秋晡日过冷。[ c kim c pu it c pi c ts’iu c pu it kuo c la ] (6)处置句 普通话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客家话用“将”字把宾语提前,这一点比较接近粤方言,如: 客家话: ?将 个茶杯打烂e。[ s ki s tsio s ai ke s ts’a c pi c ta lan c e] 普通话: 他把我的茶杯打破了。 客家话: 一定爱将淮河修好。 [it t’in oi c tsio s fai s hoi c siu c hau] 普通话: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7)被动句 客家话被动句用“分”[ c pun],相当于普通话的“被”或“给”“让”等,其结构同普通话。 客家话 普通话 分?打e一拳。 我被(给)他打了一拳。 [ s ai c pun c ki c ta c e it s k’ian] ?分狗咬e。他被狗咬了。 [ s ki c pun c keu c au c e] (8)称数法 客家话中的“百”和“十”经常可以省去。如将“二百四十”说成“二百四”。将“五千八百”说成“五千八”。 (9)倒[ c tau] 客家话的“倒”有两层意义。一是相当于普通话“看得到”的“到”,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 买得an多东西倒。[ c mai tet, an c
to c tu c si c tau] (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看得kε场电影倒。[k’on’tet, c ke c ts’o t’iεn
c ia
c tau] (看得到这场电影) 二是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如: 摸倒―le (摸着了) 打倒―le (打着了) 学得e死多知识倒(学得着许多知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