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家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家教

分类:【传统文化】

①在家中教授学生。《史记?儒林列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后亦指父母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5《家教》:“新城耿华平之母徐氏寄子诗云:‘家内平安报汝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家教之正,古人不得专美于前矣。”②一种启蒙读物,唐宋时代乡村私塾常用。敦煌古写本有《太公家教》、《武王家教》。《续传灯录?法戒禅师》:“恰似三家村里教书郎,未念得一本《太公家教》,便道文章赛过李白、杜甫。”

家族中的礼法或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中国古代家教有优良的传统,家教的基本内容是育德和育才。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教最早专著,宋司马光的《家范》,列举名儒治家格言,采编历史事例加以评述,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所推崇的家教课本。封建时代的育德,受儒家思想统治,多侧重伦理道德和遵守礼法的教育,教育子孙如何做人,如子女违反社会公德或不懂礼貌,被视为没有“家教”,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宋次安还是我乡榜同年呢!怎么没家教到这步田地!”古代仕宦家族往往用文字写成“家训”,作为家族内部德育教材,平民百姓则注重言传身教,训导子女需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等,并逐步传授家技家艺等。

家族风俗。指家族中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习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材的主要手段。传统家教包括育德、育才两方面,也容纳了后来的体育和美育的内容。旧时育德的内容,主在引导人要勤劳、勇敢、诚实、善良、不懒惰、不怯懦、不撒谎、不做恶等。方法除言传身教为主外,也有成文的家训。育才的内容幼儿、少年、青年三个阶段不同,幼儿重在启蒙,用儿歌、谜语、故事、游戏等方法训练语言、辨别事物、培养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进入少年阶段即开始通过作下手活的方法,传授、训练基本生产技能。社会主义时期的基础教育,也以家教为先导。

家教是一个家庭对子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教育,它往往反映一个家庭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一个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要经过家庭教育,还要经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前的基础教育。

青海各族人民都普遍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对家庭教育尤其看重,注重培养子女,提高在德育方面的修养,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和善待人;并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其体魄等。家中如果来了客人,男性晚辈要先问候、握手,要彬彬有礼;客人吃饭时,小孩一般在外玩耍;晚辈在旁不得随便打断成年人的谈话,而是立于一侧,不断地倒水让吃;客人走时,要出门相送,说一些送别祝福语等。晚辈路遇长辈一定要打招呼,如果骑马、骑车,必须下来向长辈问候。汉族等一般是单手握手,而回、撒拉等民族则是以双手相握,并抬至胸前。藏族一般下马拉对方的手,贴于自己的面颊,或轻轻碰对方的面颊和额头。各民族对晚辈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都有严格的限制,经常教育他们要说话谦虚,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能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吹口哨,不能蓄长发,穿奇装异服,不能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等。教育子女要跟好人在一起,以免走邪路。他们常说:“跟狼吃肉,跟狗吃屎。”“近素者白,近墨者黑。”

回族、撒拉族对孩子从小要进行宗教教育,以伊斯兰教的道德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教育他们不做有悖于伊斯兰教义的事。藏族、蒙古族等则从小向孩子进行佛教方面的教育,也以此引导他们的行为。对长辈的尊敬与孝顺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此后有专节论述)。各民族还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知识教育。汉族等一些家庭从小让孩子学习 《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文化,从小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回族、撒拉族等除了个别具备汉文化的家庭要向孩子传授汉文化外,更多的是传授伊斯兰教知识,认识了解伊斯兰教的五大信仰、六大功课等;藏族、蒙古族则向孩子传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佛教知识等。当然,各民族对子女在生产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精心培育,使他们成长后能独立自主地生产、生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