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谱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家乘、世谱、族谱、宗谱,古代记录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是由谱牒发展而来的“私家之谱”,以宗法为“谱心”,体现敬宗修族的精神,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维系家族的秩序。私撰家谱,宋之前不得其详,宋以后“动引欧(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苏(宋苏洵的《苏氏族谱》)谱例”,而大同小异,明清修谱蔚然成风。通常包括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墓记、墓图,艺文、著作等内容。序文主要叙明修谱的意义、缘起、族姓占籍源流及修谱的经过等。凡例主要说明修谱的体例,规定入谱的资格,防止异姓乱宗。家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世系谱表。“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明方孝孺《族谱序》),先分房支,再以表格形式登载各房支下每一世次男性家族人员的名、字、号,功名仕宦情况,婚姻生育情况和享年、葬地。入谱的人,“讳某字、娶某妇、生几子、葬某处、寿若干,咸备载于后,庶几可示后昆”(明宋濂《符氏世谱记》)。外族嫁入之女以“某氏”的名义附见于丈夫之后,注明原是某地某人之女,本族嫁出之女以“第几女”的名义附见于父亲之后,注明适某地某人。另外在卷末附列历次修谱捐数和撰修人名。家谱或10年一修,或20年一修,或30年一修。由族中头面人物主持修谱,修谱的费用由族中财力雄厚者承担或向族众摊派。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或十五日上谱,即登录族中上一年人口变化情况。家谱每次续修完毕,在祠堂举行仪式向祖先秉告,再分发各房各支。平时家谱藏在祠堂,秘不示人,更秘不出示外姓和外族人。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有立族谱,家谱,或续族谱、家谱的风俗。用它来叙长幼、别男女、明家世、续血统是宗族社会的一件大事。专门研究宗族、姓氏、家世的学问叫谱牒学。汉族的立谱续谱是从孔子、孟子、曾子、颜回等儒家大师的遗风。孔孟两家均七十余世,至今辈分明析,而且从汉代尊孔以来受历代皇帝加封加典,改朝换代都不受影响,这是维持族权和宗族观念的突出例子。古代曾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后皆改20年或30年修一次谱。专门研究姓氏之学和谱牒的学问成行于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苏洵,都研究过族谱家谱。我国民间家谱数不胜数。至清代满洲贵族更重视续谱,立谱续谱都有隆重仪式。据闻仅美国家谱学会收集到的我国家谱,就有4925种。在家谱中全面记述某一家族自始祖以来的历史情况,祖先及历代父系亲属全部人口姓名、婚姻、生死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份长幼排序,有的名门子弟按字排辈,凡同辈人都用一个字,因此家谱上或生活中同族相见辈份分明,便于认宗(如孔、孟两家),族谱中不分贵贱尊卑,死后一律入谱。但地位显赫者,多有详细事迹介绍,牌位供于宗祠。谱书中常对兴家、迁徙等家族历史及家规,族约、风俗、艺文等作为专项记载。但并非所有人家都有族谱家谱。一般老百姓或只有简单谱单(只记姓氏排辈),或连谱单也没有,口传几辈即被忘却。近世多不重视,续谱仪式亦废。但家谱、族谱对研究历史(社会史或家族史)都有一定作用。如近年发现的《洪氏宗谱》,记录了洪秀全于甲子年(1864年)农历4月27日,确因“得病沉重、医治无效”,而“归世去矣。”对洪秀全之死及其族众的繁衍情况(自康熙年间四子至道光末年发展至500人左右)有所了解。在《施氏家簿录》中发现了施耐庵身世资料,其中记有“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末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的内容,对研究《水浒》作者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发现的满族家谱,对研究清代先史,满族萨满教及满族风俗,都有参考价值。 有“哈拉家谱”和“莫昆家谱”两种。前者为一哈拉人从始祖至今各代相接之总谱;后者则为一哈拉内某一莫昆成员的族谱。“家谱”只记男性成员,用满文书写,死者用黑墨,在世者用红墨书写。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聚会续谱。达斡尔族各哈拉莫昆之“家谱”是从清初开始立谱,至今均有17、18代。锡伯族的家谱,创立于何时,尚无考证。迄今为止,查到时间最长的家谱,可上溯600年,即元末明初。已发现的家谱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装订成册的谱书,一种是单张的谱单。较完整的谱书有谱序、谱表和附记;谱单只有世系表。谱序记载修谱的意义、族源、早期生活地区、先祖姓氏讳名及业绩、生产方式、迁移、清代之编旗、文字使用等;谱表,亦称世系表,从始祖起,各世依次往下排列,并记官职、拨移、乏嗣等;附记,旧谱记名人诰封、家规家法、服制、茔地等,新谱记名人简介。锡伯族重视对家谱的整理。 彝族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由父子连名方式构成。即子名连结在父名之后,以父亲名字末一个或末两个音节作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或前两个音节,两相连接,世代相继,形成系谱链。作为家支构成成分的个体家庭,家谱既是一个家支的谱系,又是个体家庭的宗谱。在凉山地区家支成员到陌生处或遇到陌生人,主要以背诵家支谱系证明自己的身份。在一些节庆、集会场合,把家支谱系和祖先业绩讲得流畅、系统、娓娓动听者,即被认为聪明智慧,受到尊敬。滇、黔、桂广大彝区的彝族大多采用汉姓,其近代家谱修订与汉族习惯相似,但这些地区流传至今的彝文典籍中都有父子连名系谱记载。作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起来的父子连名谱系,是彝族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受汉文化的影响,羌族有些家庭也续家谱。汶川县绵?乡前锋村王姓的排行有四句韵文为:“成礼琴三,洪光俊廷,治国麒家,修升正义,质之义群”。现在王姓家最小的一辈已排到“麒”字辈,最长辈是“治”字辈。由“治”字辈以下的“国”、“麒”字辈家庭属家门范畴;上推到“光”字辈,则属房族范畴了;对“三”辈和“洪”字辈的家庭,只承认是房族,但无什么来往了。 家谱,又称族谱、统宗谱、世谱、世牒、支谱、房谱、家乘等等。立谱是为了明族属,识其本源,为了纪世系,叙昭穆,辨亲疏,亦即明确后裔身份,及其尊卑嫡庶等级,它有尊祖、敬宗、睦族的意义。 为了使后辈与祖先达到精神上的沟通,利用祖先的感召力量把宗族成员结合为一体,安徽民间普遍存在修谱活动,认为不修谱是为不孝,三世不修谱便为小人,几乎每个姓都有族谱。其中又以徽州最为盛行。历史上的徽州人认为,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谱者,家之大典,姓氏之统于是乎出,宗祖之绩于是乎章,子姓之绪于是乎传,宗法于是乎立,礼义于是乎兴,胡可缓也。徽州修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几乎没有无谱之族,这是徽州地方的一大特点。徽州有郡谱如《新安大族志》、县谱如《休宁名族志》、合族之谱如《新安武口王氏世系谱》、支系之谱如《山头程氏支谱》等不同的谱式。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徽州宋元以来族谱约1000多种。 对于每个宗族来说,修纂宗谱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或10年,或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修期视各族的经济能力而定。这项工作大多由本族中取得科举功名的人主持,如果族中缺乏有功名者,则推举有德行和文化修养的人承担。也有请其他宗族的“文化人”帮助修订的事例。某些结构严密的宗族还将修谱列为经常性的事务,如著名的世家大族休宁县林塘范氏设置“添丁簿”,自六岁外,不论贫富,曾否上清明,俱登乳名、官名、嫡庶姓氏、生年月日,用备查考。“添丁簿”是修撰家谱的基础。之所以六岁以上才可登记人簿,是因为当时儿童的死亡率很高,到了六岁以后,长大成人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徽州各宗族把修纂族谱视为“盛典”。明嘉靖以来,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纂修过四次族谱。明嘉靖年间是第一次,清康熙年间是第二次,乾隆年间是第三次,道光年间是第四次。清道光五年(1825年),西递明经胡氏宗族纂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翌年定稿付梓。为庆贺族谱修成,举行隆重的祭谱祭祖盛典。胡氏宗族于本始堂、敬爱堂两祠张灯结彩,以为祭祀之地。农历九月初三,祭义祖胡三及族祖七哲;初六,祭始祖胡昌翼;初九,祭始迁祖胡士良,皆以谱袱拊。从祭祀开始之日,请黄山和尚大启道场,在本始堂唪经三日,诵经谢神,以迓神庥,以邀原福。同时,“合村禁屠,斋戒三日,以昭虔敬”。除此而外,还公议演戏致祭。戏有三班:曰庆升、曰有庆、曰小春。戏台设三处:一在本始堂前,一在双溪口,一在上厅坦。自九月初三至十二,共演戏10天,唱60余本。初六日大祭之日,三处演戏,自辰至暮,自暮达旦,一日一夜,共演戏十本,各方来观者不下四万人,乃黟县前所未有之事。这次修谱,共集资银4602.746两,最后总支出5344.77两。 家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它包括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等。修谱是以隐“恶”扬善为原则,善恶并书者为少见。 为了防止盗印冒宗之事,谱牒印刷完毕后要将版毁弃,然后将印成的宗谱编号分颁各支派。负责保存族谱的人必须小心谨慎,以防鼠侵、油污及损坏,并定期检查保管情况。休宁《范氏族谱》明文规定,族谱“收藏贵密,保守贵久,每岁春正三日祭祖时,各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统宗祠,会看一遍。祭毕,各带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磨坏字迹者,罚银一两入祠。另择本房贤能子孙收管”。徽州程氏宗谱规定,毁坏宗谱者,要从族谱除名,生不得入先祠,死不得入先墓,并罚银20两。 族谱的中心内容是对“家系”的确认。通过父子连续链,把现在活着的人和一代一代的先祖联结起来,使族众很容易地确定自己在亲缘共同体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其他宗族成员的亲疏远近。这样,宗族成员就会产生共同归属观念、同源意识和亲近感。同源意识有赖于血统的纯正,族谱正好起到维护血统的作用,因为在表格体的世系排列中,将任何血缘不同的人都排除在外。 族谱还有激励族人奋发努力以及维护族内某些人的特殊地位的功能。正如国家对有一定品级和特殊勋劳的人要“宣付国史馆立传”一样,族谱中也通过像赞、别传、墓志等形式把那些有德行、有功名、成大业的人记载下来以激励后人,也使其直系子孙蒙受荣光,受到族人尊敬。 修谱活动,1949年后曾中断,近年又有萌发。 大的家族一般均有家谱,又叫“宗谱”、“族谱”。主要记载本宗族的世袭分布、祖宗家训等。其主要的篇幅是“族人世系表”,即将本族人历代所有男性,按辈分,分支系排成表,每人名下写明配妻某氏,生几子及各子的名字生辰。将后人按世袭纳入谱内,叫“续家谱”。新建家谱叫“创家谱”。修谱时要根据宗法原则和本族传统,制定统一范例。如规定入谱年龄,女孩不入谱等。另有 “谱禁”,即规定有些人不准入谱,如:欺宗灭祖、忤逆不孝、殴亲致死者不入谱;奸生、妓生、赘婚、甥嗣舅、侄嗣姑者不入谱;叛逆不法、大逆不道、刑犯大辟为贼为盗者不入谱;娼优及三姑六婆不入谱等等。对不入谱的人,剥去排行座号,全族不与来往。族谱还按“出善不书恶”的宗旨,将族中历代名人画像立传载于谱内,或载其善行轶事。宗谱规定30年小修,60年大修。“牒谱不修,比之不孝”。每次大修后,校清刊刻分由各支派中贤者保存,不得随意翻动。 古镇人家 家族的基础是家庭,古人云:“治天下者,治家为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细胞越分越细,过去的家庭往往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或是上有老下有小,起码有三代人同居,现在则多以夫妻为核心,与未婚子女同居。几世同堂的现象,现在已很少了。随着战争和革命的进程,人口流动及民情的变化,家族日渐瓦解,家庭也日渐变小。根据苏州市统计的每户平均人数:1924年5.10人,1937年4.61人,1949年4.35人,1969年3.71人,1985年3.27人。现在多是两口之家带一个小孩,父母和已婚的子女同住的也日渐减少。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多子女的家庭基本上没有了。过去的大家庭多子女,总有财产的继承和分割问题,一般女儿没有继承权,长子和长孙享有较多的利益,分家一般是长子和幼子多分,海安有谣称“长得菩萨幼得灶,中间儿子两头跑”。分家时如遇有纠纷,娘舅是调解人,有“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之说,娘舅有绝对权威。分家时媳妇娘家要送礼,祝其安家乐业。中国人很讲究“勤修家政,端正家风”,家庭事务的管理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习性与作风是整个家庭兴衰与存亡的关键,因此有一整套家规、家训和治家的方法和格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