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寒衣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寒衣节分类:【中国民俗】 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也叫鬼节或鬼王节。北方天气早寒,每到十月,人们便早早地穿上了棉衣。由此也就想到了已故去的亲人,魂孤衣单,故家家“祭先茔,焚楮帛”。祭时在十字路口画上圈,在圈内烧纸钱(上写死者名字),边烧边喊死者前来收钱。还持几张掷于圈外,打发外鬼。也有的人家为已故去的亲人“烧包袱”。“包袱”是用黄钱纸包上五色纸做的帽子、衣服等(长宽约七八寸),装成纸口袋,与纸钱同时焚烧。民间称之为“冥衣奠”或“送寒衣”。传说此俗始自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因孟姜女给修长城的丈夫万喜良送寒衣在民间留下此习俗,反映了人民对已故亲人深切的怀念。但如今迷信烧纸、烧包袱者已不多见。 冬至节又称“冬节”,时在农历十一月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享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大如年”,“过了冬至大一岁”,是日除祖羹饭外又以细肉馅包饺儿奉献,所谓“冬至蒸九层糕拜祖先”。祭拜时,全家跪在祖先神主木牌前,由家长述说“根”在何处。 农历十月一日,民间称为鬼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备好供品、香火、纸钱等,到先租坟上给死去的亲人烧寒衣和送钱,故又俗称“寒衣节”,或称“十月一”。山东这一天普遍上坟添土祭祖。蓬莱从霜降后开始扫墓,没有固定日期,但至迟不能超过十月一日。莱阳、招远于当日五鼓上坟祭祖,鄄城等地在傍晚扫墓。这天上坟除了烧纸外。还有彩纸剪作衣帽,焚于墓前,叫做“送寒衣”,庆云称十月一日为烧衣节。寒衣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祖节日。郓城的祭祖活动往往以族为单位,由族长率领祭祖坟,祭词堂,尔后大摆宴席,公布账目,商议事宜。有的宗族每年举行庙会三天,唱大戏,祭祖坟,这一习俗至今不衰。即墨节前一天,家长领着儿孙上坟添土,一律用衣服兜土,据说谁兜的土多,谁的后人兴旺。节日凌晨,家长又率儿孙带着丰盛的供品上坟,焚香烧纸,奠酒叩头。有的人家因经济条件限制,只带两碗饺子上坟祭奠,叫做上小坟。早饭后,族长带着大家,带着大摆供(30个大碗)上大坟,在坟地添土压纸(俗称挂纸钱),同时,由族长向大家介绍死者的名字和主要生平事迹。 荣成把十月一日又叫做“鬼开门”。民间传说在阴曹地府被禁锢的鬼魂,到了这一天都要暂时放出来,等到第二年清明再重新收押。所以,这天家家户户上坟添土祭祖,并送化纸钱和御寒衣服。 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祖,添“御寒衣”。邹平民间在这一天做小馒头,傍晚抛撒荒野,然后焚化纸钱,俗称“祭孤魂”。儿童于祭时争抢馒头,俗传吃了这种馒头可以长寿。泰安把十月一日作为闺女给娘家父母上坟的日子,一般都是外孙到外祖父家上坟。外孙是晚辈,平常日子从来不能坐上席,惟有这天例外,外孙坐上席,心安理得。 惠民、滕州等地,在十月一日,高举城隍神像,在仪仗队的引导之下,前往厉坛,叫做城隍出巡。庆云从这天开始,举行庙会,商人争相兜售商品。据说,可以根据十月二十五日的阴晴占卜一冬的寒暖,卖冬服的商人往往以此定价。民间俗语云: 一天阴,一冬温; 一天晴,一冬冷。” 旧时,乐陵、惠民、临沂、邹城等地有辞场的习俗。因为农事结束,主人家设酒肴犒劳佣工,结算工钱,开始打发雇工回家。叫做“辞场”,俗称“打散场”。长工都在这天与东家清账回家。即便是留下的雇工,也要从这天起由细粮换成粗粮,叫做“换饭”,因为没有重活可干了。齐河从这天起开始收场,如果地里还有棉花未收,任人摘取,不得禁止。邹平从这天开始,收场蓄菜,妇女开始织布做棉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