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中老年人的祝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中老年人的祝寿分类:【中国民俗】 对婴幼儿童的种种祈祝活动,主要在于祈求神灵保佑他们无灾无病,健康成长。而对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的祈寿活动,则明显在于祈求神灵护佑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前者在于健康成长,后者则为延年益寿,二者之间略有区别,因此在祈寿活动中,各地各时期的形式与内 容也稍有不同。一般而言,古代生活水平低下,食物经常短缺,基本上没有医药卫生治疗保健条件,人民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而自原始社会以来,各地民众的平均寿命普遍都很短。近几十年来,福建省考古工作者在闽侯县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闽侯县白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福建地区早期重要的原始社会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了数十具男女老少人骨架遗物,这些人骨架经过人类学家测定,平均寿命不过30~40岁,其中早夭的儿童和20岁左右的青少年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活质量的低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寿命确实不长。当时原始人是否有过祈寿的活动,由于没有明确的物证,尚不能对此做出肯定的结论。但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这种祈寿活动却是有增无减,逐渐流行的。旧时福建民间对年长年老者的祝寿活动,一般有贺寿、办寿酒等活动。达官贵人和商贾富绅等多大操大办,或邀人大吃大喝,或请和尚道士念经诵佛,或搭台演戏酬神祈寿,或通族聚会拜寿等等,不一而足。拜贺者或献寿礼、献寿幛、献寿图,中心话题都是祝贺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这种活动往往场面浩大,耗费巨资,宾客如云,通宵达旦甚至操办数日方散。一般平民百姓家庭,则多以家庭诸儿女孙辈以及一些亲朋好友邻里共聚一堂,宴请庆贺一番而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田县志》风俗志说:“俗视正寿为重,五秩以上逢十辄称寿,亲友馈屏幛仪物。其家先于岁席之夕设寿堂,张灯结彩,鼓吹彻夜。寿者正坐于堂,子媳、弟侄、孙曾及至戚整衣冠上烛罗拜,团饮家宴。元旦,亲朋毕至,登堂拜寿,寿者各赐以金,并饷寿面,历三日而止。诹吉,侑觞申谢,席丰费巨,非小康不易举也。常寿,亲友但馈仪物,子女、弟侄、孙曾于诞辰前夕上烛以拜。诞日,亲友贲临揖贺,即晚设筵酬谢。”民国三十一年《崇安县新志》卷6亦说:“人年十则亲友祝之以礼物,寿愈高则祝者愈众。有挂匾送寿文诸仪。生日者饷之以酒曲(面),谓之做生,亦曰做寿。”近现代,福州等地民间的做寿习俗,一般从49岁开始,以后每逢59、69、79岁等都要做。民间惯例“做九不做十”,即只贺逢九而不贺逢十,49岁就做“五十大寿”,69岁就做“七十大寿”。福州等地民间认为,人逢九最难过,因此要过九,过好了九,就能上寿。“九”又有明九和暗九之分,明九即49、59、69等,暗九即年龄为9的倍数如45、54、63等,均要做九。民间贺寿,中等人家多由亲朋好友送来寿礼、寿幛等物,然后大家共聚一堂喜宴一番,互道吉祥,祝贺主人长命百岁。贫穷人家则以一碗长寿面和太平蛋(鸭蛋)来庆贺寿辰。长寿面即福州等地特有的线面,以长面寓意长命,鸭蛋也以福州方言的“压乱”而寓太平。这两种食物,无论贵贱人家,做寿者都要吃,祝寿者往往也陪食。 至于贺寿的寿礼,也少不了线面和鸭蛋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尤其是线面,旧时民间往往整杠整杠地送,主人也乐于接受,面越多则命越长。除此之外,各种寿礼和寿幛等物也颇具特色。寿礼中有主人或亲友蒸制的各种米祭寿桃或龟形寿祭,以祝主人如同龟寿,万寿无疆。至于各类木雕、石刻或刺绣图像织品等在近代前后亦很多见,如雕刻或画绣有南极老人长寿翁图像者,有瓷雕麻姑献寿者,有刺绣或画王母娘娘瑶台仙桃图案者,可谓五彩纷呈,题材众多。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曾发现一批明代石刻,其中一块石刻的图案为南极老人,左手持杖,右手托仙桃,旁有仙鹤及仙鹿等图案。古人认为,南极星是寿星,或称“老人星”。民间常见的南极寿星即为一慈眉善目,白须飘拂,脑门宽大的老人,手持拐杖或手托仙桃,左右分别伴有仙鹤及鹿、灵芝等祥物。此即民间典型且广见的南极寿翁祝寿图,明清以来在各地常可见到。至于各地民间木刻中的祝寿图案,也十分精彩多样,如福建省博物馆藏品中的明清木刻,就有多种这类祝寿木刻图案。如蟠桃献寿图,在一金盆上装有一颗硕大的蟠桃,其枝叶蔓连处,还结有几颗寿桃。蟠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掌管之物,食之长生不老,因此历来成为世人祝寿的象征物,或称“长生果”。此刻蟠桃献寿,寓以长生不老的蟠桃献给主人祝寿,祝其长命百岁,长生不老。又如群仙拱寿图,木刻以水仙、寿石和蝴蝶构图,衬以盘长图案。水仙有“仙”字,寓古代神话中的天仙或寿仙,寿石寓长寿,“蝶”与耄耋之“耋”为同音双关,衬托的盘长图案寓连绵无穷,总体寓意群仙拱寿,仙寿绵绵无尽。类似的图案在明清前后各地民间普遍流传,如八仙庆寿、五福拱寿、天仙寿芝、福海寿山、长生不老、鹤鹿同春、松鹤延年、万寿长春图等,可以列举几十种之多。这些寿象吉祥图案,一般多为民间祝寿、献寿之寿幛或寿礼,当主人庆寿时,客人献上这样一副寿图,可以想象这能为寿星和全家增添多少喜庆吉祥的气氛!近代前后,福州民间庆寿,在生日的前一日往往要先做禳寿,即在晚上要把家族内晚辈送来的寿烛插在祖先牌位前点燃,并以三碗寿面供奉于公婆龛即祖先牌位前。做寿者本人坐于龛前受族内小辈叩拜祝寿,然后阖家宴饮。当日有钱人家还请来道士设坛念经,民间称为“拜斗”,意为做寿人向南斗、北斗星君祈求福寿。翌日为正寿日,全家张灯结彩,大办喜宴,宴请众多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宴席少则数桌,多则数十桌。赴宴者一般要送红包、寿烛、寿面、寿酒、寿炮(鞭炮)等贺礼,有钱人则加送寿幛如上述诸类图画图刻,还有送金银珠宝等厚礼,不一而足。 麻姑献寿 童子拜寿木刻 除了以上介绍的祈寿祝寿活动外,福建各地民间在一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中,往往也进行类似的祈寿祝寿活动。如正月初一早上,福州等地民间每家往往要煮食太平面,以鸭蛋、线面加上其他作料煮后每人分食一碗,线面寓长命,吃了太平面,寓意全家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长命百岁。在正月初一至初三的拜年活动中,对于亲朋好友家中的长者,晚辈往往也要为之祝寿,说些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者现代话中的“健康长寿”之类的吉利话。宋《三山志》卷40说:“(元旦)是日享祀毕,序拜称觞祝寿于尊者。”可知其风甚久。在古代,元旦(春节)还有饮椒酒的习俗。椒酒又称“椒柏酒”,以花椒子加柏叶浸制成酒。古人认为,“椒”是玉衡星精,“柏”是仙药,饮之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新年伊始,晚辈要向长辈奉上椒酒,祈祝他们长寿。此俗唐宋前后闽中等地亦有,《三山志》等亦有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这一天福建各地民间往往也要进行一些祈福祈寿活动,如吃太平面等等。端午节孩童佩带五彩丝线做成的长命缕或香囊等物,亦寓意保佑他们平安无病,长命百岁。旧时福州等地民间富户在中秋节多有拜忏斗的活动。清咸丰《榕城岁时记》载:“八月十五日,家家备果酒牛乳诸物,延道士禳醮,曰忏斗。”古代民间认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因而拜南斗为求长寿,拜北斗为求消灾解厄,保命延年。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和吃重阳糕以祈寿敬老,汉代以后在全国已蔚然成风。这一天人们要对长辈祈祝长寿。至现代,九九重阳节已被定为“敬老节”,老人们在这一天要接受晚辈的祝福,这也是传统古风的流芳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