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寻言观意与得意忘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寻言观意与得意忘言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魏时王弼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命题。他认为,“意”指事物的本体,“言”是“意”的代表,言生于意,故可以“寻言以观意”,但“言”并不等于“意”。如果执着“言”,以“言”为“意”,则“非得意者也”,故“得意在忘言”。王弼把“得意忘言”作为建立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方法。他说:“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注引王弼《太衍义》。这是说,本体“无”不能由“无”本身来说明,因为它并非是在万有之外的另一实体,必须通过“有”来说明,可以在“有物之极”即在天地万物的全体中了解到它自身存在的根据。认识了本体“无”,就可以统帅“末、有”。但人们不应执着“末、有”,而应通过“末、有”以达本体之“无”,这叫做“反本”。如果执着“末、有”,那就只能把自己局限于小天地之中,这叫做“居成”,“居成则失其母”。因此得“意”(本体)就必须忘“言”。王弼玄学的这一方法论,用以解经,则一扫汉代因循章句烦琐训古之风。它本身又是实现由汉学向玄学转变的关键,达到了调和自然和名教、儒道兼综的目的。正是借助这一方法,玄学家们可以不离现实世界而实现其所追求的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和一个方面割裂了言与意的关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