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封建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封建论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历史哲学论文,收入在《柳河东集》。这里“封建”指周朝的分封制即“分封建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证“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表现了其无神论的历史观。“势”指客观的必然趋势,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及政治制度的变化、更替。首先,他把“封建”制度视为客观形势发展的结果:“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其次,认为,被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分封制,在其发展进程中,即使圣人主观上欲去之亦不可能:“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势不可也”。最后,认为分封制为郡县制所取代,也是客观之“势”所决定的:周朝“失在制”,没有根据形势改用“郡县制”,而秦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此其所以为得也”,“然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但理安斯得人者也”。柳宗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论证“封建”的必然性,而是还要说明,同样由于“势”的变化发展,分封制到秦汉时已不合理了,而郡县制代替封建制也是合乎“势”的,并不是什么“圣人之意”。但,柳宗元所说的“势”只是一种抽象的必然性,仍然属于唯心史观的范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