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射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射柳分类:【传统文化】 又作“苠柳”、“?柳”、“扎柳”。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活动。 射柳源于古代鲜卑、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祭天活动;辽金两代已成为一种专用祭祀活动的礼仪;在宋代则是军事训练项目之一;到了元代通过射柳来显示和比较武将们的骑射技术;而明代则是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之一,成了一种节日习俗;直至清初每年端午仍在天坛举行射柳活动。清中叶以后,此项活动才逐渐消失。 射柳所用的箭叫横簇箭,这种箭呈一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有的前端刃线略呈弧形,为扇面铁簇,只有这种横刃铁簇才能射断圆柳枝。 射柳的方法一般是:先在射柳场上插上柳条,一人驰马先导,射柳者骑马边跑边用无羽横簇箭射柳,以既射断柳条而又能用手接住者为胜,只断柳而不能接住者为败。古代射柳活动有关史书上均有记载,如元代的《析津志》、《金史?礼志》等。近代出土的文物如北票县出土的辽墓中的横簇箭,也是一个佐证。 亦称苠柳、扎柳,古代一种骑射体育活动。起源于军中,是一种训练战斗能力的军事体育活动,后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游戏竞赛项目。据史书记载,宋时就已有了射柳之戏,辽、金两代更为盛行。其方法是在空阔地方,插柳两行,参赛者按尊卑顺序,分别在柳枝上系上手帕,并在柳枝去地数寸处,削柳皮而呈白点作为目标。比赛开始,先以一骑飞驰为前导,然后众人 “驰马以无羽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明代宫中也有射柳之戏,如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中即记载: “端阳节,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 其方式是将鹁鸽置于葫芦中,挂在柳上,然后以弓箭射葫芦,如射中则鹁鸽飞出,以鸽飞的高低决胜负,称为剪柳。 辽、金习俗。辽代行瑟瑟仪以祈雨,必进行射柳。金代之射柳则与竞技习武相关,通常在五月五日举行。事先在毯场播两行柳枝。参加射柳者以尊卑为序,各以手帕标志出要射的柳枝,在离地几寸的地方削去树皮,以为所射的鹄的。先以一人驰马前导,随后,射者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枝,又能接住,飞驰而去者为优胜;射断柳枝而不能接住者,次之;射断鹄的以外地方,或射中而不能断者以及不能中者,为负。当射柳之时,场外的观众击鼓助兴。此习俗元、清沿袭。 云南文山壮族体育活动。《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开化府(今云南文山州)一带“五月五日正午,走马以角力射柳为节。”清乾隆《开化府志》载:“明土司龙者宁,永乐八年入贡京师,适五月五日。上幸东苑,观击球射柳,……自皇太孙而下,诸王群臣,以次击射,时龙者宁亦在观看,后者宁回,每年以五月端午日,开展骑射,以志不忘之意。后之子孙皆以为常。” 是一种将骑术与射术相结合的娱乐项目,辽、金、元,直至清代北京,常常在端午节举行这一活动。射柳是为拜天。《辽史》说:“若旱……及期,皇帝致尊于先帝御容,乃射柳。”拜天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雨,与现今北方许多少数民族仍然盛行的射柳之习有着相同的民俗意象。 射柳求雨的习俗与人们对柳树的直观认识相关联。柳树是一种有着极强生命力与繁殖力的植物,《太平御览?木部》就说柳树“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湖南流传的谚语“洞庭湖的杨柳,倒插也长”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柳树常常是春天到来之后第一种发出新叶的植物。这种自然现象很容易使人们将柳树看成是春天信使的表征,而且柳树常常植于水边,于是,柳树也就往往被等同于雨水的先导或者甚至是雨水的掌管者―――雨师。《尔雅?释木》云:“柽,河柳,今河旁赤茎小杨。”疏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广雅疏证》说得更为明白:“雨师即柽也。”“柽”为“圣”、“木”二字的结合,《说文》释为“河柳也”,是生长于水边的柳。至于为何称柽为雨师的原因,段玉裁解释说:“罗愿云:叶细如丝,天将雨,柽先起气迎之,故曰‘雨师’。” 射柳起初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体育娱乐活动,而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举行的时间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为之。 辽、金两代,射柳形式上大致相同,《日下旧闻考》记载说:“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显然,这种比赛需要高超的箭术和娴熟的骑术。金代帝王常常在宫中举行射柳活动,并让百姓观看。比如大定三年(1163年)端午,太宗幸广乐园射柳,命皇太子、亲王、百姓皆射,胜者以礼相赠赐。明昌元年(1190年)在西苑拜天,并射柳、击球,纵百姓观看。 元代,也在端午节时行射柳之戏。射柳的具体办法据熊梦祥记载:“前列三军,旗帜森然。武职者咸令射柳,以柳条去青一尺,插入土中五寸,仍各以手帕系于柳上,自记其仪。有引马者先走,万户引弓随之,乃开弓射柳。断共白者,则击锣鼓为胜,其赏如前,不胜者亦如前罚之。仪马匹咸与前饰同,此武将耀武之艺也。”(《析津志辑佚?风俗》) 到了明代,射柳之习在北京仍然盛行不衰,但形式上却变化极大,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射柳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已没有拜天求雨的记载。《识小编》记载说:“永乐中,禁中有剪柳之戏,即射柳也。元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飞出,以飞高下为胜负。”这里,已经不是射柳,而是射挂于柳枝之上的葫芦,可看成射柳形式上的发展,这一发展最终为清代满人“射鹄子”习俗的来源。《天咫偶闻》记载说:“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晏曝谈余》在谈及明代射柳习俗时说:“此本胡人习射之法,盖成祖令宫人戏效之。”说明射柳已失去其原初的拜天求雨这一神圣意义,而演变成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不仅如此,射柳之戏已非宫廷贵族们的特权,明沈德符《野获编》就说:“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则中宫辈,竞以骑射为娱。”这就是说,射柳已经由神圣的公共事业世俗化为娱乐性的单个群体游戏,成为人们演练射艺、展示射技、争强斗胜的竞技方式。射柳习俗由拜天求雨演化成单纯的考较射艺,由神圣的公众事业演变为娱乐性的单个群体游戏,是游牧文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清代,射柳也是皇家经常玩的游戏,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天坛”条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聘骑走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