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乘佛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乘佛教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教派之一。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前三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为云南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部分阿昌族、佤族和少数彝族所信仰。其宗旨较多地保持原始上座部的色彩, 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以在现世证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以自我解脱到达涅?为目的。其典籍属巴利语系统,较丰富完备。傣文三藏经典号称有八万四千卷,藏外典籍有不少傣族僧人著作, 具有中国特点。西双版纳一带有摆巴(山野派)与摆孙(田园派)之分, 德宏等地有摆庄、多列、左抵等教派,各派宗旨与学说大体相同,唯僧侣等级、生活禁忌与祈祷仪式有所区别。 云贵高原上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有傣族、阿昌族、布朗族和德昂族。其中以傣族全民信教为典型。小乘佛教又叫南传上座部,只求“自我解脱”,提倡“唯我独善”,以佛祖释迦牟尼为榜样,实行个人修行,通过入寺为僧,递次升级,最后加入佛的行列。因与主张“救度一切众生”的新教派(大乘佛教)不同而叫“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时间大概在公元6―8世纪之间。其兴盛是在15、16世纪,以公元1569年(傣历931年)西双版纳最高封建主召片领在景洪建立第一座寺院为标志。德宏傣族的小乘佛教各教派在16、17世纪传入。又有传说,是在公元前4―5世纪,释迦牟尼成佛后十年(前599年)便带领五百弟子到缅甸阿巴莫哈,从勐阮进入阿的敢麻粒它(今西双版纳大勐龙),在大则山与魔王阿腊哇进行机智斗争,魔王最后被说服,并皈依了佛主。当地人傣族和布朗族也皈依佛教。 小乘佛教传到傣族地区,与傣族原始宗教有过冲突和妥协,对傣族的思想、文化、政治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在封建农奴社会里,其组织系统与封建领主制密切联系,全版纳最大的佛寺位于原景洪宣慰,统辖全西双版纳的佛寺,作其左右手的两个佛寺也在宣慰街。各勐土司所在地也有一座大佛寺,下设中心佛寺。 西双版纳小乘佛教的僧侣共分十个等级:珂夏牟尼、松榴、帕召祜、山卡拉?、沙弥、祜巴听、都革、改呼、帕、科永。已进入佛寺的小孩即成为“科永”。学识渊博、精通教义的佛学大师为“帕召祜”,平民出身的僧侣,最高只能升到这一级。作为第一级“珂夏牟尼”,意为活着的佛主,一般只有精通佛经、德高望重的召片领直系亲属才可充任。历史上只有宣慰的儿子召勐捧巴一人升到这一级。 造成傣族全民信教,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有关。小乘佛教认为家庭是产生烦恼的原因,只有脱离家庭,专修僧侣的清静生活才能实践十戒或是戒的戒律。傣族男性儿童从七八岁就进入佛寺当和尚,成为受教化的人,才能取得社会地位和人们的尊重,才拥有结婚建立家庭的权利。一般人在十七八岁取得和尚资格即还俗回家,有些到22岁,经书学得好的,可以上升为佛爷、祜巴,便终生为僧不再还俗。佛寺除了让儿童念经学戒外,还学习傣文以及历史、历法、文学、艺术。这种制度对傣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形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傣族的宗教节日活动围绕着赕佛而进行。“赕”即向佛寺捐献财物,做佛事,求佛消灾赐福。人们认为,只要诚心诚意地“赕”,一生中就能得到很多好处。主要节日活动有13种: 赕帕:赕黄布给佛爷、和尚做袈裟。 赕老轮瓦:交谷子。 赕岗:佛爷集中念经,净戒。 温帕(升和尚):送儿童入佛寺。 赕水神:祈风调雨顺。 赕新年(泼水节)。 赕迫帕召:补修佛寺,佛像、绘画、粉金。 关门节:最高领主及各级头人按程序到佛寺“诉宰”、“滴水”,朗诵颂文,由佛爷告赕,念经;世俗群众以食物、鲜花、钱币献佛。 赕沙兰:赕衣服、金银、生活用品给父母。 赕坦:佛爷、和尚集中念经。所念经书由百姓出钱请佛爷抄写,每家要向佛寺赕一至三本经书。 赕星:关门节期间,信徒每七天赕一次佛,共11次,赕佛时男女老年信徒持行李到佛寺住宿一夜。 开门节:恢复佛事以外的一切社会活动。信徒和世俗百姓以食物、鲜花、钱币献佛,庆祝净居斋期结束,祈求佛主降福,迎接丰收。 摆:关门节到开门节之间三个月内逢年过节,婚丧病痛赕佛。 此外还有赕塔、升佛爷等活动。德宏地区一般只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塔摆等活动。 傣族佛教一大特点是,主持佛教活动的不是佛爷,而是各村寨由群众推选出来的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波章。他通晓宗教文化习俗,德高望重,经本寨佛寺或村寨头人批准即可担任。他是群众赕佛的组织者,又是信徒,以及群众执行教规礼俗的监督者。 傣族虽然全民信教,但小乘佛教只讲自我解脱、自我拯救,只求世俗群众前来赕佛,却不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在佛教传入之前,傣族的原始宗教已有长足发展,有了稳固的基础。佛教传入之后,原始宗教与佛教混杂在一起,互相补充,分配功能。如寨神、勐神崇拜是维持傣族的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和利益,尤其是农业祭祀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大事。傣族有一个传说说,稻神曾与佛主争论,佛主也不得不承认粮食的重要作用,没有饭吃,人们更谈不上赕佛。历史上傣族曾有人著书《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对原始宗教的根源、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猎神、寨神、勐神是人们为了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并指责佛教使人脱离现实生活,有害于现世的物质生活。 亦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教派之一,是与“大乘佛教”相对而言的。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前三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约在六至八世纪时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为云南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部分阿昌族、佤族和少数彝族人所信仰。西双版纳一带传入较早,德宏等地主要从缅甸传入,时间较晚,但不迟于14世纪。其教旨较多地保持原始上座部的色彩,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以明四谛为途经,以在现世证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以“自度” (自我解脱)到达涅?为修行目的。其典籍属巴利语系统,较丰富完备。傣文三藏经典号称有84000卷,藏外典籍傣族僧人著作较多,具有中国特点。西双版纳一带有“摆巴” (山野派)、 “摆孙” (田园派)之分;德宏等地有摆庄、多列、左抵等教派,各派宗旨与学说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僧侣等级、祈祷仪式、教规和戒律方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