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站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站稻

分类:【传统文化】

天津“小站稻”名扬海内,有“香粳”美称。其种植历史,可远溯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天津巡抚汪应蛟曾率人在葛沽等地开田种稻,还有天津的卢观象和直隶巡按御史左光斗等,亦曾试种过水田。那时培植水稻最有成就的当数徐光启。徐光启受到天津土豪的排挤,培植水稻没能大获全胜,却为后来“小站稻”产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同治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淮军提督周盛传部修筑塘沽新城。他们在来往途中“量地设站,四十里一大站,一十里一小站”,“潦水套”正是一个“小站”,这就成了地名。周盛传部一面修城一面在小站开垦水田,在徐光启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长期培育、选种,就种出了那银珠粒粒的站稻。

是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津南小站镇。自辽宋时代起,天津就有种植水稻的记载,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是从明朝的屯田开始的。明万历年间,大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津进行垦田种稻的试验获成功。清光绪初年,周盛传率淮军在小站一带屯垦,用引进淡水拉荒洗碱的办法种植水稻。他命淮军和一部分农民从唐官屯附近的南运河开始,到大沽海河口附近开挖一条马厂碱河,将南运河水引入小站地区。南运河水水质较好,所含淤泥和腐殖质对改造小站一带的土壤很有利,再加上从南方引进了水稻良种,小站一带很快成为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为扩大生产,后来成立了小站营田垦务局,所以当时人们把在小站出产的稻米也称为“营田稻米”。

现在的小站稻,是从南方引进的稻种,经当地农民多年改良培育,与朝鲜“银坊”等优良稻种杂交而成。种植时,选用人或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施底肥,用运河水灌溉,在谷雨前育秧,育秧田要用芦苇扎个篷帐,用来防风,撒些豆饼等肥料促使秧苗茁壮生长。育秧田内白天放水,晚上放干,秧苗即将育好时,一种叫“稗子”的草也随之生长出来,这种草与稻秧差不多,但它是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必须把它拔掉,农民们称“剔稗子”。小满时,农民开始往稻田里插秧。秧苗的株距一般是横向五寸,纵向六寸,俗曰“甩五退六”。每株六七根秧苗,成熟后可发到20多根,这叫“敞差”。水稻生长过程中要挠两次秧,使底部疏松。中秋节前后收稻。收稻时,农民们要把稻田里的水放走,用镰刀等农具割稻。

小站稻产量高,抗旱、抗涝能力强,适于在盐碱性土质中生长。它的种植成功是天津农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贡献。为纪念周盛传对小站稻成为名产所做出的贡献,至今小站地区还保留着周公祠旧址,并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