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调

分类:【传统文化】

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具有较多的加工成分。俗称小曲、俚曲、里巷歌谣、俗曲等。小调广泛的接触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表现力较强,能反映多方面的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刻化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神态方面比较准确、生动而细致。小调的演唱以独唱为主,也有齐唱和对唱,并有乐器伴奏。小调歌词句式和结构比较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和非对偶的三、五句结构较普遍。一词多曲、一曲多词也较常见。还常用四季、五更、花名、十二月等形式联辍。曲式结构以二、四句的单结构为主,而且由于歌词的关系采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多段结构也常见, 一般用于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的《大九连环》。还有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变化使原为单结构的小调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小调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小至日常生活的游戏、风俗、爱情等,包罗万象。在《长恨歌》一类小调中,揭露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在《月儿弯弯照九州》一类小调中,反映了旧社会的阶级对立与贫富悬殊;陕北民歌《兰花花》则塑造了一位宁愿牺牲生命也要获得爱情自由的妇女形象。在近代,革命急剧发展,人民常常通过小调反映革命斗争,宣传革命思想,如《光绪逃西安》直接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另一方面,有的小调也有剥削阶级思想和落后的社会意识,低级庸俗。小调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旋律变化灵活,装饰性强,节奏感鲜明而不强烈,节拍规整而不拘泥。在中国民歌的名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将山歌、号子的一些曲目加工提炼,使之成为小调组成部分,而且某些小调还常成为戏曲、曲艺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小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性。

产生在劳动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的场合,以日常生活、劳动爱情、风俗习惯、新闻时事、传说故事等为题材。分生活小调和坐唱小调两类,小调的音乐通俗流畅,结构规整,格式多样,富于变化。多以二句和四句单乐段曲式为结构,伴有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有的小调悲切伤感,动人心弦,有的小调旋律柔和优美、细腻缠绵,为了深一步表达感情,曲调中也有不少长结构的曲式,如东北民歌《瞧情郎》。小调易唱易记,适应性强,无论是城市山村,场院家庭,都是小调传播的场所,都能欣赏到小调。

民歌的一种。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在宋,元以后,小调走向繁荣,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品类。民间对小调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里巷歌谣,俗曲,时调,丝弦小唱等。内容多表现市民阶层劳动,爱情等各个方面,如《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放风筝》。还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如《孟姜女》等。小调的结构规整,曲调流畅,曲目极其丰富,大致分为传统小调,地方小调和歌舞小调。

汉族民歌歌种。又称小曲。广泛流传于东北城乡各地,表现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几乎包括人民生活各个侧面,尤以反映妇女生活和男女爱情方面为多。小调歌词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唱词形式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五字六字和不规整句子。演唱时,常加以衬字添补内容、渲染情绪。小调的音乐平稳、流畅,节奏鲜明、节拍规整,多2/4或4/4节拍。结构常见二乐句或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或单二部曲式,一段曲调可演唱多段唱词,并且根据每段唱词内容变化出各种不同情绪。调式以五声音阶的徵、宫、羽为多,商、角调式少见。按体裁又可分为抒情小调、叙事小调、诙谐小调三种。抒情小调以抒发情感为主,音乐优美、轻松,情绪健康饱满,如《放风筝》、《捡棉花》、《上茨山》、《打秋千》、《采茶》、《对花》等。叙事小调以叙述故事为主,音乐曲调短促、节奏灵活、近似说唱音乐如《九反朝阳》、《尼姑思凡》、《回娘家》等。诙谐小调语言活泼风趣,音乐旋律变化较大。常与方言相结合演唱如《羞肋?》、《拙大姐》等。小调常出现于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中。在二人转里称“小帽”,是加在唱正书之前,做为亮嗓试弦用,有时唱一首,有时唱数首。在秧歌中称小曲与舞蹈交替进行。

客家地区流传的小调十分丰富,仅粤东就达数十种之多。这些小调大致有两类:一部分原本是中原、江南民歌,如《荡湖调》、《尼姑下山》、《一匹绸》、《瓜子仁》、《蚊虫歌》、《闹五更》、《补缸调》等;另一部分为客家民谣,如《挪翻歌》、《骂调》、《长工歌》、《叹五更》、《绩苴歌》、《招魂曲》、《龙船歌》等。小调大部分不像山歌那样粗犷、豪放、昂扬、?婉,而是曲调比较抒情、活泼、风趣、诙谐,多用于调侃、戏耍时哼唱。有的曲调,如《招魂曲》、《龙船歌》等,则是进行该项活动时所唱的。小调也多为汉剧、木偶戏、山歌剧、采茶戏等客家地方戏剧和汉调音乐所采用。有的曲调,如《挪翻歌》、《拆字歌》,更有一说是木偶戏首先创作的。

布依族爱情歌曲曲调。流行于贵州望谟、册亨等布依族地区。曲调大致可分三类:①音列为do、re、mi、so、la,节奏自由,无节拍,旋律性不强,近似语言音调。②音列为so、la、do、re、mi,节奏、节拍较明确,句尾均为有规律地五度上跳,尔后大幅度下滑润腔,结构随内容句式而变化,不规整。③音列为la、do、re、mi、so、la,句型均低起高落,尾部拖腔悠扬自如,结构亦不规范,但起落句明显呼应。小调歌词多为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句数不限。歌词内容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的相识、盘问、爱慕、情别、思念、猜疑、失恋等。独唱、对唱高音区用假嗓。格律自由,旋律优美婉转。

流行于福建各地。从曲调来源和音调特点看,大致可分为本地小调和外来小调两部分:本地小调在传情达意的方式上,在音调、节奏、调式以及曲调发展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如《长工歌》、《看牛歌》、《灯红歌》、《十送郎》、《更里歌》等;外来小调传入福建后,有些稍加改动即被广泛传唱,如《大补缸》、《卖花线》、《红绣鞋》、《扬州调》等。有的外来小调在改编之后,渐为本地化,如《凤阳花鼓》演变为福州民谣《真鸟仔》,《苏武牧羊》改造为闽南民歌《父母主意嫁番客》,《孟姜女调》演变为闽南《送哥调》等,其曲调在保留原结构和旋律骨干的基础上,调式音阶和旋律行腔等均有新的变化,使之具有福建的地方风格。

江西小调数量较多,流传较广,其词曲规整,曲调婉转流畅,通过叙述来抒发情感,主要有乡里小调、城市小调类。

乡里小调又称“生活小调”,大多是农村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自由歌唱或对唱的小调,一般曲风纯朴自然,有浓厚的乡土味,如瑞昌的《相思曲》和《细雨连绵好插田》、永修的《抗战八年半》、星子的《摘松子》、临川的《放牛小唱》、南昌的《斑鸠调》、萍乡的《纸棚调》和各地的《长工歌》、《寡妇歌》等。

城市小调因以坐唱为主,又称“坐唱小调”,由民间艺人演唱,带有伴奏,唱词多是传奇故事,其中有些与外地互有影响,有相似之处。部分城市小调唱词较长,叙述简单故事情节,曲调装饰性强,刻画较为细腻。景德镇小调《失了一枚针》,赣州、吉安等地流行的《铜钱歌》、《十想妹》等和南昌、九江沿岸地带小调多是如此,具有表演性质。小调《补碗》则是高安地区补碗匠人忙碌生活的写照,在歌调中还以拟声词来模仿补碗时发出的声音,十分形象。此外还有反映渔家生活的《鄱湖渔歌》,也属于劳动歌谣的范畴。

小调是城乡人民为了寄托某种情意而创作的歌曲,有广泛的社会性。安徽的小调有反映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商人、城市市民生活的,还有反映宗教、民间风俗的。小调不仅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广泛深刻地反映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历史时期,各地人民运用小调填写新词演唱,强化其娱乐和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了它在宣传工作中的独特功能。

安徽的小调是安徽民歌中最多的一个类别,其中有外省流入的,如《大鼓镲》、《茉莉花》;有全国流行的《孟姜女》、《四季调》、《虞美人》、《调兵调》、《手扶栏杆》、《十杯酒》等;还有外省和全国流行的小调流入安徽后已经地方化,有的尚能辨析其原有面目,有的已弄不清其本来面貌而成为安徽小调,如《大鼓镲》和商调式的《凤阳花鼓》。大量的则是安徽人民创作的各种小调。

小调的曲调平稳流畅,结构方整,长于叙事,包容性和可塑性极强,可以用同一小调演唱喜怒哀乐等多情感性的歌词。曲式结构有两句、四句、五句、六句、八句等多种形式。四句体中有起、承、转、合式,有上下句变化反复复乐段式。音阶从四声到七声都有,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以宫、徵调式数量最多;也有宫徵和徵羽及商羽调式转换或交替调式。小调的演唱既有自娱性,也有娱他性,这也是与号子和山歌的不同之处。

只要五句真山歌―――挣颈红

六安

凤阳歌为安徽歌种,全国歌系。源于凤阳当地秧歌,后吸收浙江民歌音调,又经过京、昆多种戏曲演唱变化,从结构到调式及乐汇都丰富了原始秧歌,成为同种不同曲调的歌种。随着花鼓艺人遍布全国各地演唱,以及移民、戍边、商务的人员往来,特别是各地戏曲、曲艺、民歌艺人的传唱,使其逐渐当地化而生根开花。当地专家考证仍能清晰地辨认出其渊源关系,从而确立其为全国歌系。

秧歌词

民歌的色彩。安徽的民歌色彩大致分为:

一是皖南色彩区,其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以悠扬流畅见长。

二是皖西色彩区,其色彩是高亢嘹亮,如《慢赶牛》、《挣颈红》。

三是淮北色彩区,其风格粗犷朴实,如花鼓灯灯歌、《大踏青》。

四是江淮色彩区,其风格是混合色彩,如凤阳花鼓、巢湖秧歌、舒城山歌、铜陵牛歌。

五是皖东色彩区,其风格是风趣幽默,如《小猫调》、《杂不龙冬耍》、《怎么不是的》。

以与民歌生成和演唱关系最直接最重要的语言特点分类,有五个色彩区:阜宿色彩区;肥芜色彩区;铜太色彩区;潜怀色彩区;歙祁色彩区。

声调和语调影响曲调,语音和声韵影响演唱吐字及演唱的韵味风格。因此,各方言区对声母、韵母发音的差异,是形成各地民歌和演唱韵味风格的重要因素。如整个肥芜方言区、歙祁方言区、铜太方言区(只有怀远、定远、淮南市、铜陵市、铜陵县、东至、石台、黟县是例外)以及宁国都是不分n、l的。蚌埠、怀远、淮南市、凤台、寿县、颍上、霍邱、天长、嘉山、金寨、当涂、无为、广德、泾县等地,把zh、ch、sh,读成z、c、s;另一种是把zh、ch、sh声母的字分读成z、c、s声母和j、q、x声母。歙祁方言区的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把zh、ch、sh声母的字,绝大部分读成j、q、x声母,小部分读成z、c、s声母。潜怀方言区的怀宁、太湖、望江、芜湖市、郎溪、南陵、铜陵市、铜陵县、青阳、贵池、东至、旌德、绩溪等地,则把zh、ch、sh声母字绝大部分读成z、c、s声母,小部分读成j、q、x声母。五河、淮南、凤台、寿县、泾县、黄山市黄山区、旌德、石台等地,不分f和h,把夫(fu)读成乎(hu),飞(fei)读成灰(hui);淮南市、泾县、黄山市黄山区、旌德方言中虽有f声母,但f,h两个声母的字与普通话不同,如淮南市把“夫”(fu)念成h声母,把“虎”念成f声母,泾县、黄山市黄山区方言中f声母也包括了普通话一部分发h声母字。潜怀方言区的岳西、宿松、潜山、望江和歙祁方言区的歙县、绩溪、休宁、祁门把“现在”(xianzai)说成“苋菜”(xiancai),把“稻子”(daozi)说成“套子”(taozi)。

韵母发音除了阜宿方言区(五河、凤台除外),其余每个方言区都是不分en(恩)和eng(亨的韵母),in(因)和ing(英)的。多数县市方言中把eng、ing韵母的字,念成近似en、in韵母的音,大部分县市方言中没有er(儿)韵母。合肥、六安、舒城、霍邱、绩溪等地不分i和―i(前)。肥芜方言区、铜太方言区和潜怀方言区,把uei、uen和d、t、l、z、c、s相拼时,丢掉了介母或韵母u,如“肚”读成“斗”,“兔”念成“透”。其他一些县市及其他韵母,还有不少差异。各地的声调也不尽相同。

也称小曲,是河北境内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小调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求小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多样化。

河北小调较有影响的作品主要有《茉莉花》、《放风筝》、《绣灯笼》、《四辈上工》、《反对花》、《大逛灯》、《小白菜》、《孟姜女哭长城》等。

河北小调有名的流派是冀南的“永年小曲”。它是流传在永年县南里正村、北里正村一带的民间歌舞。在永年县,人们称其为“里正小曲”,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年来,人们不但逢年过节、欢庆聚会时表演永年小曲,而且在打醮开光、求雨谢神时也演唱它。永年小曲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有200多个曲目,至今仍保留并能演出的有《四辈上工》、《丢戒指》、《腊梅花》、《上庙》、《绣荷包》、《搬花梯》、《骂奴才》、《织鸳鸯》、《送情人》等30多个曲目。永年小曲内容以民间爱情生活为主,服装打扮近似戏曲,扇子手绢等是常用道具。舞蹈动作属秧歌类,表演朴实简洁,委婉细腻,具有鲜明的冀南特色。伴奏由几个伴唱人员承担,同时每人手拿两块瓦子(竹板)打节奏,没有管弦乐器伴奏,指挥全场演出的是一个敲打云锣的伴奏员。演员在台上只需随着伴唱和云锣、瓦子的节奏舞蹈,没有唱词唱腔。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民歌“烂席片”,与陕北“信天游”、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调”属同类民歌。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特别是语言声韵的差异,因而“烂席片”在音乐唱腔和表现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清末民国初,许多外乡人为逃避苛捐杂税,或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逃荒到坝上草原。他们终日辛苦劳作,不得温饱,受尽了豪绅、土匪、财主的欺凌、压榨,饱尝人间的辛酸苦辣、风霜雨雪。生活的磨难,使他们产生了种种复杂的心情。在地广人稀的坝上,他们无处倾诉,只好在旷野中对天当歌,一吐为快。歌声有长有短,无拘无束,像破烂的席片,因而得名“烂席片”。

“烂席片”的内容,有的直接反映了坝上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控诉了封建官僚的反动统治和压迫,如《逃荒歌》、《十二月忙》、《揽长工》等。《回关南》唱道:“民国十八年,三年遭荒旱,草子米,糊糊面,一口吹上天。头等人家卖骡马,二等人家卖房田,三等人家没的卖,大街之上卖儿男。上房饿死高堂母,哭得两眼泪不干。居官人饿死有多少,穷人饿死万万千。”有的叙说了青年男女的悲惨命运,对封建礼教的不平和反抗,对纯朴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如《绣荷包》、《探情郎》、《半斤莜面》等。《十劝》是反映参加八路军、抗日杀敌的。《刮春风》、《爱二娃》、《翻身歌》等歌唱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和翻身的喜悦。

也叫小曲子,流传于城乡各个阶层。小调流传很广,比劳动号子和山歌种类多,音乐风格和结构形式都很丰富。宁夏汉族中流传的小调大致分为一般小调、社火调、风俗调、儿歌曲调等。一般小调的面很广,汉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喜欢哼唱小曲自娱自乐,遣情解闷,把心中的痛苦、欢乐和憧憬通过小调表达出来。小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表现多样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场景,结构短小严谨,曲调优美动听。

俗称“小曲”。上海地区的小调,根据流传的区域,基本上可以分成城市小调和农村小调,城市小调较花哨,农村小调较朴实。这些小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农村小曲。农村小曲大都流传在市郊农村和乡镇,或其中的某些地区,流传范围不及时兴小调那样广泛。其中不少由小山歌演变而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当地农民的生活情趣,在音调上明显保留着小山歌的痕迹,但结构更加严谨,节奏更加规整,旋律更加优美,曲调也较为定型。如《十杯酒》、《姑嫂泪》,具有东乡山歌的音调特点;《长工调》有西乡山歌的音调特点;《对花调》、《采茶调》有江口山歌的音调特点。农村小曲的表现力要比小山歌丰富多姿:有诙谐活泼的《莲花哈哈调》,有抒情明快的《野花名调》,有轻松愉快的《哈哈调》,有悲切动人的《小孤孀》等。演唱时很讲究韵味,因而有“山歌听调,小曲听味道”的说法。

(2)舞歌。在上海郊县流传的小调中,还有一种是民间舞蹈时唱的歌,即舞歌。花灯、田发、莲湘、拜香等民间舞蹈都有舞歌伴唱。如金山花灯唱的是《大乐调》、《跳灯调》,打田发时唱的《田发调》,打莲湘时唱的《道古人》、《九盏灯》等莲湘调,拜香时唱的《拜香调》等。

(3)时调。时调是在城镇普遍传唱的时兴小调。如《孟姜女》、《茉莉花》、《银绞丝》、《无锡景》、《泗洲调》、《俏尼僧》、《牙牌调》、《哭七七》、《烟花女子告阴状》、《杨柳青》、《五更调》、《道情调》、《湘江浪》、《马灯调》等。其中不少从外地流入。有些由于语言、词义的变化,形成曲调上的变体,如《五更调》、《杨柳青》、《盂姜女》、《马灯调》等,有好几种乃至十几种变体。

(4)吟唱调。吟唱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唱的实用性较强、音调近乎口语化的民间歌谣或音调,包括儿歌《我们要来一个人》、《拉拉黄包车》、《骑马嘟嘟》、《四种虫》、《十糖糕》、《放夜火》等;摇儿歌《拍娃娃》、《眠囡调》等,以及《哭嫁歌》、《哭丧歌》等,各种各样的叫卖调、吟诵诗词、古文的吟诵调、盘点禽蛋的盘点调,还有更夫调、乞丐调、数牌调、挖花调等。

浙江的民间小调,流传面很广,这种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唱形式,文字质朴,曲调活泼,旋律流畅。全省流传的小调很多。主要有《孟姜女》(《春》)调、《哭七七》调、《梳妆台》调、《手扶栏杆》调、《紫竹》调、《鲜花》调、《无锡景》调、《五更》调、《闹五更》调、《银纽丝》调、《满江红》调、《九连环》调等共20余种。其中以《孟姜女》流传最为广泛。

《孟姜女》调唱词从一月到十二月,每月为四句,每句为七字。由于唱词细致地描写了孟姜女思夫的凄凉婉绝之情,催人泪下。再加上曲调生动,易懂易学,故流传最广,变体也最多,演唱形式也最为多样,被运用在各种戏曲、曲艺、灯调、花鼓调甚至艺丐乞讨歌中。

(2)童养媳歌。旧时,在民间各地都有唱童养媳悲惨生涯的民歌,如“十八大姐七岁郎,夜夜抱你上牙床,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已黄”等等。

(3)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大九连环),是浙江小调中的一组“联曲”。它由《扬州八板》(乐引)、《满江红》、《金绞丝》、《绣荷包》、《道情调》、《粉妆台》、《茉莉花》、《湘江浪》、《春阳扇》、《乱弹》等共11段曲调连缀而成。其中包含了一些现代浙江小调中已不常见的曲牌,是比较可贵的民歌资料。

小调可以随时随地哼唱,数量最多,到处都有,最有特色的是流行于太行山区左权、和顺、武乡、襄垣等地的“开花调”,委婉、清秀,像山中的清溪,清凌明丽,如“桃花(那个)红来李花(那个)白,爬山越岭辩你来啊圪呀呀呆”,“笤帚帚开花呀常扫炕,难得妹妹你好心肠,亲呀亲呀咯呆呀咯呆。”尤其是农村男女青年所唱的情歌,明快活泼,感情真挚。

小调就是地方小曲,其中有小曲、码头调两类。小曲和码头调均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小曲是农民劳动之余在各种场合自由演唱的歌曲。小曲多数是在山歌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节拍节奏较为规整,结构也有些发展,词曲的结合也较稳定。句式除七字句外,还有其他句式。常用二拍子、四拍子。码头调是内蒙古西部农村在春节期间闹社火时唱的,社火包括秧歌、高跷、旱船、小车、踢鼓子等歌舞活动。结构上与小曲相似,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青海乐都河湟地区流传着被群众称为“家曲”的“曲儿”,即民间小调。这种优美动听的曲子根植于本乡本土,深受汉、回、撒拉等族群众的喜爱。

每年喜庆节日或过年团拜时,人们都要唱民间小调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尤其是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坐在煨烫的热土炕上,喝着白酒,抽着纸烟,吆三喝四,抖尽所有的劳苦和酸楚。酒酣意浓时,他们便唱小调抒发情感,有的人边舞边唱,有的还用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一曲《尕老汉》情浓意厚,一唱三叹,流畅柔婉,起伏跌宕。庄稼人就是用民间小调这种通俗朴素的艺术形式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抒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日子的向往之情。

小调曲调丰富,节拍以2/4、4/4拍为主,反映社会各种现象,表达群众的心声。传统调子有《孟姜女》、《平贵回窑》、《新媳妇诉五更》、《八大光棍》、《四季歌》等。

《四季歌》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肺腑,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成为许多大型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

近些年来,青海民间小调还学习别的地方的小调,汲取营养,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宝贵文艺资料。

道拉 道拉(即歌唱),是土族人民所独有的民族歌曲。它包括土族婚礼歌、敬酒曲。土族婚礼歌优美通俗,是比较著名的歌曲;敬酒曲在民和三川地区较为流行,内容一般都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土族的婚礼浩大而又热闹隆重,因此,婚礼歌所包含的内容也丰富多样,几乎无所不唱。在姑娘的出嫁仪式上,亲戚朋友聚在院子里唱道拉,他们围在院中,成双成对,边唱边向前移动。高亢雄壮的“道拉”表达了亲友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把出嫁仪式推向高潮。娶亲仪式上,唱道拉更具特色:四人一组,两人主唱,两人随唱,主唱随唱相对而立,还跳一种叫“三去三来”的简易舞蹈。这一天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以及左邻右舍都来庆贺婚礼。歌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祝福新人,祝愿家道兴旺,生活美满幸福,听者面带喜色,甚至情不自禁地也应和着唱起来。虽处寒冬腊月,却热闹如春。

好客的土族人民待客真诚而又厚道。你的身子还没有在铺着大红毡的土炕上坐稳当,麻利的土族妇女已为你端上了滚烫的沏茯茶和酥酥的“狗浇尿”油饼。主人双手端起酒杯,伸到你面前,唱着赞美客人、歌颂生活的道拉,那份真情,让每一位路途疲乏者或心有烦事的客人顿时会心情愉悦起来,不由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著名道拉有 《八样九月曲》、《绣莲花》、《七好比》、《五乡喜话》、《四季喜话》、《八样财气》、《八洞神仙》等。这些道拉浓缩着土族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浓缩着他们生活实践的经验和常识。娶亲仪式上,以《五乡喜话》、《四季喜话》为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