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车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车会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娱乐活动。流行于华北、东北、中南、西北等地,北京地区尤盛。车用竹、木、秫秸扎成骨架,周用黄布围成,两侧画上车轮,上有车蓬,并用彩布装饰,整车套在演员腰上,前设假腿,似小姐盘坐车上,坐车小姐(或娘子)一般由男子饰成,后有一“老汉”推车,前或有一“丫环”拉车,边进边演,出场者还有“丑公子”、“瘸僧”、“瞽者”(乐官)、老妪各一人,表演内容除车技外,有丑公子欲戏车上小姐,其余人阻之戏斗,诙谐生动,滑稽可笑。若有多辆小车,可编队进行,有带唱词者,调同“十不闲儿”。外地也有表演“夫妻观灯”之内容的,为二人表演,技巧动作有过桥、上山、下山、陷沟等,并以回答形式对唱,边歌边舞。是节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又名 “云车会” 或 “太平车” 。民间传统娱乐习俗。流行于北京市。小车会的主要道具是一辆独轮车,车盘下围黄色幔布,两边各画一车轮。车上设彩绣的布凉棚,四周饰花边和流苏。出场角色一般是凉棚内坐一俊小姐,一个老头推车、三个丫环扶车和拉车,还有一个丑公子。化装打扮与戏剧相同。有的小车会连舞带唱,打击乐作伴奏,一般的都要表演走平路、弯路、泥泞的路、上坡、下坡和走坎坷不平的路以及过桥等动作。丑公子调戏坐车的小姐,丫环保护小姐,与丑公子戏斗,丑公子做出许多丑态,还表演鹞子翻身、拿大鼎、翻跟斗等动作,逗人喜笑。从前北京市有191挡小车会,现恢复的已有近70档。 其表演形式是在一个竹制的小车道具中坐美女1人(实际是站立行走,盘着的腿为假腿)。前面1人拉车,后有1人推车,3人为一体,虽角度不同,却动作协调一致,犹如一个完整的小车在行走。 小车会舞蹈的基本步为“丁字步”、“踏步”、“云步”、“旁弓步”、“前弓步”、“大八字步半蹲”、“十字步”、“推车蹲裆步”等。 小车会的主要道具是一架彩车。即用竹木绑扎,上饰彩绸和丝做的车帐子,中间用数根木方打榫,两侧加护栏柱,并留出艺人表演的六角孔做一车排子。排子下面蒙布,挂车围子并绘上车轮图案。此外,在小车会的行进表演的场景中,还设置一架拱桥,即用铁管烧焊而成。桥面用铁板或木板铺设,桥身两侧用布蒙着,上绘有砌石和桥孔图案。 小车会的音乐伴奏为吹打乐。吹奏乐器有唢呐、笙、二胡和笛子;打击乐器为1面大鼓和大铙、小镲各2副。 小车会演出的时间,除年节外,还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王庙会、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以及农历二月十八的老爷庙会期间出会表演。 是以小车为道具的故事表演,群众所说的“扮会”,即表演故事。小车会在不同地域有不同叫法,如“刘三推车”、“推小车”、“太平车”、“别把车”、“跑花车”等等。 作为道具的小车,其形状来源生活中的独轮车,用两根木棍,前端相交,左右围饰布绸,绘以车轮,坐车人以腿脚代替车轮,双手扶棍,有的还在车上设一双假腿相盘于前,周围饰以彩绸、花朵、镜子等物。推车人手握棍把,表演推车动作,与乘车人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共同扭舞。 小车会的角色有老翁、老婆子、小媳妇、丫环、丑婆婆、丑公子、傻小子等,由二三人或四五人共同表演。一般由老翁推车,小媳妇坐车,老婆子拉车,丑公子(或媒婆、或傻小子)在小车左右绕来跑去,与小媳妇调情嬉戏,富有情趣。也有的表演迎亲娶亲,或赶庙会,或走亲戚。《刘三推车》表演的是一神女下凡,刘三推着要到杭州去观灯,表演上坡、下坡、过河、泥泞中跋涉等动作,非常生活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