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的祭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的祭俗分类:【中国民俗】 瑶家男女分祭瑶人素有敬老爱幼的美德。老人死后,瑶家每年都有两次扫墓的习惯。瑶人扫墓称“见纸”,分男人和女人两次进行。男人扫墓从正月十五开始至清明前夕完成。女人扫墓指的是出嫁女清明那天回娘家来上坟。 一般扫墓备用猪肉、酒、饭、糯米糍粑以及香烛、纸钱做祭品。同时挑一些石灰粉撒盖于坟头,用竹枝或芒梗夹上五颜六色的纸条,插于坟顶,每一个子孙插一枝,外人一看坟上插的纸条多少,就知其子孙之寡众。 男人见纸除了祭扫本家祖公或父母坟外,还要联合祭扫本姓本房太公墓。如子孙多,并有“公赏”田产的话,祭扫太公墓即用“公赏”出钱买各项祭品。子孙列队敲着数十面铜锣,浩浩荡荡到祖坟面前共祭,鸣放土炮和爆竹,声势浩大。之后,在坟前宰猪杀鸡,共同进餐,以示团结、繁荣。如没有“公赏”产业,各支子孙要凑酒肉同祭,以示齐心。 女子回娘家上坟,只限于祭悼自己的父母,带齐自己的子女同来,祭品也同男子一样。但插见纸有别。一个女儿插九枝,两个女儿插18枝,如此类推。三年以内的新坟,她们还要哭哀。因此,清明前后,瑶山坟墓见纸特多,远而望之,好比一簇簇、一丛丛山花,初进瑶山的人无不叹为奇观。 排瑶讲究风水地理,生人讲屋场,死人讲坟地。凡死后若干年,都要起骨骸迁葬。有些瑶排有公众的风水山,迁葬皆迁入风水山去安葬,也有根据先生公的选择,各取风水坟安葬的。迁葬前,先请先生公根据死者的出生月日择地而葬,并择定是躺葬或坐葬,躺葬用棺木,坐葬用“金缸”(一种瓦缸)。起骨骸时,先杀公鸡,把鸡血洒于头骨之上,再刺儿子的手指,滴三滴血于骨骸上面,表示有亲生血肉送葬之意。安葬骨骸时,请先生公做宗教仪式,并请三代亲属到场,但不哀哭。瑶家葬礼保留着古老奇特的传统色彩。 畲族祭祖俗三座香炉。丰顺县凤坪畲族只在祖祠正厅设置三座香炉,不设祖宗神牌。香炉摆在祖厅靠山墙正中的香案上,中间一座大香炉是畲族祖先盘瓠王的“大公炉”,炉两边各摆一只加盖瓷碗,碗中盛清水并放养一只乌龟,称“长命龟”,案旁放一条三叉手杖。在“大公炉”左右两侧,另设两只较小的香炉,左边的是“五营兵马炉”,右边的是“射猎先师炉”。畲族的《祖图》,又称《太公图》,每年春节在宗祠悬挂,举族拜祭。 两副三牲。除夕祭祖时,先要把“大公炉”移至祖厅檐前靠天井边的案桌上,摆一副三牲和供果,焚香、奠酒,族人跪拜行礼,把祖宗盘瓠王的英灵从野外请回来。当主持请神的法师念过请神经后,便以掷“蚶钱”作卜,若蚶钱显为一阴一阳是为“圣?”,表明“太公”已被请回。于是将“大公炉”再移回原位。另摆一副三牲、供果,重新焚香、点烛、奠酒,全族各户的三牲、果品也在此时摆上香案,行跪拜礼。 挂《祖图》颂祖德。祭祖之前,在祖厅内挂出盘瓠王画像以及本族历代祖先的画像。祭祖仪式完毕以后,由族中长辈向全族老少讲述祖先盘瓠王大公的身世、功德,勉励子孙后代铭记祖德、自强不息。潮安县文祠乡李工坑村畲族雷氏的《祖图》(部分)中描述其远祖盘瓠的传说,说盘瓠出自高辛皇帝宫中刘大耳婆的耳卵,医生取卵,覆于盘、置于楼阁,有百鸟朝楼,割之,出一犬子熏号曰盘瓠熏献辛帝熏令宫中收养。 潮安县文祠乡李工坑村畲族雷氏的《祖图》(部分)(朱洪摄) 据当地畲族传说,其祖先是高辛帝时代的一位战功显赫的英雄,是五色龙犬的化身,因有功于国,被高辛帝招为驸马,踞金陵会稽山七贤洞,赐木弩狩猎为生,借青山刀耕火种,子孙代代永免杂役,不纳粮税。一天,盘瓠王带领蓝、盘、雷三子出猎,不幸被一负伤的山羊触死于山野。 丰顺县潭山乡凤坪村畲族蓝氏的祖图中,描述盘瓠因有功于国,高辛帝赐三公主为妻,成为驸马王,婚后二十年生三子一女,个个相貌端庄,带见帝,帝大喜,赐姓。长子盘装姓盘、次子蓝装姓蓝、三子额头像雷公姓雷,一女嫁钟姓。此便是畲族主要姓氏盘、蓝、雷、钟的由来。 丰顺县潭山乡凤坪村畲族蓝氏的《祖图》中,描述盘瓠狩猎遇害身亡后,三子一婿散于广东、福建等地。长子盘氏“摇船过大海”,次子蓝氏“坐轿去人家”,三子雷氏“骑龙上青山”。 始兴、南雄等县畲族的图腾“鱼龙”木雕,据说,鱼龙乃盘瓠的化身。该图系始兴县黄坑镇许村畲族祠堂内悬挂的鱼龙木雕。 壮族、瑶族的赈祭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有做赈祭的习俗,做赈祭又称“祭苦魂鬼”。 赈祭分春祭和秋祭,如春祭则秋不祭,春不祭则秋祭,由各村自行决定。春祭在谷雨夜,秋祭在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夜。赈祭之日,由轮值的值班户牵头,筹款收谷、杀牲备酒以及购香烛纸钱等等。祭夜,全村人出动,在村寨的主要通道旁边摆供品、点香烛、放鞭炮,众人合掌向空祭拜一番后回村。那些香火烛光迟迟未灭,远看如练,缭绕村道数百米长,甚为好看。 据传,这一活动始于清初年间,是为纪念一积善之人而发起的。这人家中富足,平日尊老爱幼,乐于施舍,尤其对鳏寡孤独者和乞儿,常施钱米酒肉乃至衣物,深得村人敬重和称赞。然而,他50岁那年,一对可爱的儿女相继夭折,其妻亦因此伤心过度而亡。有人怜他孤单,送一男孩给他抚养,不几年,养子亦病亡。养儿防老已成绝望,他经不起再三打击,到后山吞服大茶药自尽了。村人念他生前恩德,死后无子嗣为其烧香,于是决定集体祭拜,以安慰他的灵魂。 这个地方称在屋外非正常死亡的人为“苦魂鬼”,凡做“苦魂鬼”者是不能在祠堂或祖坛上设灵位竖灵牌的,故无法“享受”正常的祭拜。为安慰这些“苦魂鬼”,后来这种活动就不只纪念最初那个积善人了,“邀请”所有的“苦魂鬼”都来享受赈祭之夜的香火和祭品,让他们在阴间做个“安乐鬼”,别来阳世“闹事”。此俗至今仍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