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居住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居住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以近水为吉,以依山为富”之说,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内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满族的早期神话世界中,天穹主神是女神阿尔卡赫赫,她身边有四位方面女神,看到人类辨不清方面,生活艰难,便下来给人类指方向,因西方女神洼勒给走路一蹦三跳,先到了人间,指明了那是西方,所以人类先敬奉她,第二个到人间的是东方女神德勒给,所以人们有先敬西、后敬东的风俗。实际上,辽金以前,满族先民崇尚的是东方,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光热的源头,所以门往东开。辽金以降,女真人有了地面居室,往往选择山的阳坡架木为室,西北风被山挡住,东北风却挡不住,这样东山房就比较冷。满族敬老,暖和的西屋为长辈所居,祭礼也在西屋举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西为贵的风尚。依山傍水本来就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满族先民又有敬水、祭山之古风,所以有“近水为吉,近山为富”的民俗意识。 古时候满族迁房、盖房都要请萨满祭典房架神恩都里增固,由萨满占卜来决定迁房、建房的吉地。清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就是萨满用野鸡占卜决定的地址。萨满用羽绳把经过祭祀的野鸡的膀根缠上,用骨针挑开鸡冠。野鸡飞到房主预定的翅数,便为盖房的吉地。 满族盖房,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门窗,亲朋好友闻讯而来为之祝贺,所赠送的红布、红绸,披挂在房梁上。上最后一根大梁时,鞭炮齐放,房主往大梁上浇醴酒,祭天祭神,唱《上梁歌》: 浇梁头,浇梁头, 祖祖辈辈出王侯; 浇梁腰,浇梁腰, 祖祖辈辈吃犒劳。 今天《上梁歌》的内容更改了,但置房喜庆的风俗仍保留着。 往昔满族的居室,还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房屋徽记,便是在西墙房山上有一段鹿或牛筋绳。这段筋绳必须是从萨满神鼓背面串铜钱的筋绳中截取下来的,在萨满祭礼中,神鼓的声响,代表宇宙间的风雷声。有了这段筋绳,就意味着宅所在任何风雷中也能巍然不动。 今天,在黑龙江爱辉、三家子等地的满乡中,还可以看到某些满族人家房门上方的正墙挂一面小圆镜,这是往昔满族悬挂萨满跳神用的铜镜的演化。铜镜,满语为托里,被视为避邪之宝。 满族先民个人的住宅曾和其氏族、部落紧密相连,古村屯(古城堡)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所以早期满族居地的变迁是随氏族、部落的迁徙而变更的。满族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时代女真部落大迁徙的结果。而满族的宗谱往往记载着该家族的迁徙史。 努尔哈赤建立军民一体的八旗制后,原来的氏族、部落受到冲击,阖族聚居的古俗发生了变化。清军入关后,京师八旗的满族按所属旗籍的驻地居住,清廷有严格的规定。《八旗通志分志?八旗方位》载:“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这是八旗的驻地,也是骁骑的汛地。一些独立的军营,如前锋营、护军营、大器营、健锐营都有指定的驻地。在全国各要冲的驻防八旗,一般都居住在指定的“满城”或“满营”中。而且,尽量仿照京师八旗方位按左右翼分旗居住。清制规定京师旗人不许离城四十里,驻防旗人不许离城二十里。关里的满族居地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原来氏族的因素就很微小了。他们的迁居也完全听命于朝廷的调定。 东北故土的满族虽也编入八旗,但其职能或打牲、或采捕、或农耕,生产职能的比例很大。原来在渔猎生活中形成的古习保留较多。“联栅而居”、“筑城圈寨”的氏族虽已不多见了,但实际上,本氏族人聚居在一起仍是常见的现象。民国初年,八旗制解体,关外的满族又多是族聚而居。有时,一个村落以几个满族姓氏的族人相居而成,形成了“两家子”、“三家子”等村名,在那里阖族祭祀,公选族长等古习一直延续到现在。满族的这种居住习俗,造成了今天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局面。 维西县戈登村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原始人群,住的是天然岩穴,还不懂得建造房屋。在大理点苍山的佛顶甲乙两址和马龙遗址,却已发现了11处原始社会的聚落。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中说:“史前遗址所在,多为山之缓坡。每址包含四五台,至十余台不等。每址居民,散处各台上,不相连接。大概当时居民,同一血统,或同一部落者,散居于同一山坡上。每家各就其位处,营其附近之农田。……半穴居习惯,在苍山坡上,有长久之历史。疑系山上多风,此种居住方式,利于避风之故。”原始居民之所以住在山坡的半穴居房屋,除了避风,大概还因为山坡地势高,可以防潮湿和防水患,可以防止敌人的袭击。半穴居房屋有两种,一为圆形,一为方形。房长约2米,宽4~5.7米。其建筑方法是:在山坡上掘一深约1米的圆形或方形的深坑,以坑壁作为墙,上覆草顶,草上压石块以防风吹。屋内有火塘,在火塘上支石为灶。这种取暖和炊爨方式,与今天一些山地民族的“锅庄”、“白灶”极为相似。20世纪80年代在宾川县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白羊村遗址,有原始建筑11座,都是平地建房,房屋为木质结构。房屋约长40米,呈长方形。建筑方法是:以平地作地基,深挖柱洞,在洞上竖木柱,用树枝、草绳编织为墙,抹成泥墙,水草、树枝铺成房顶。这种平地木结构建筑,比苍山原始聚落又进了一步。剑川县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有一座远古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存。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150±90年。在遗址上发现224根木柱,木柱下端插入土中,上端有凿孔,屋内不分房间,可能是原始居民集体居住的“干栏式”长房。在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上,也发现了10多座房屋遗存。房屋为长方形的地上木结构。建筑方法是:以平地作地基,挖出墙沟和柱洞,四角竖柱,用草拌泥的篱笆作为墙,房顶为平顶。这种建筑样式,与今天彝、哈尼族的“土掌房”相类似。祥云县大波那青铜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座铜制房屋模型,呈“马鞍形”。墓穴中仿房屋形制的铜棺,由7块铜板组成,铜棺的盖板也呈“马鞍形”。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65±75年。其形状,与今天的汉、白、纳西等民族的民居、特别是某些宗教建筑的屋顶很相似。房屋的出现并日趋完善,说明云南远古居民已从无定居、“毋常处”的游牧生活,走上了定居的生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