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代会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代会要会要体五代典章制度史。三十卷。北宋王溥(生平见《唐会要》条)撰。王溥在编撰《唐会要》以后,因五代时期鼎革频繁,文籍散落,故府遗规,多未暇修举,而其间法制典章,尚略具于累朝实录,故据历朝实录,又将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五十年间的典章制度,分类撰次,以成此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编成后与《唐会要》同时上奏朝廷。 五代会要书名。北宋王溥编著。王溥(919—981),字齐物。并州祁 (今山西祁县) 人。他于编撰《唐会要》 以后,又将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十年间的典章制度编纂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将此书与 《唐会要》 同时上呈朝廷。全书30卷,卷1有帝号、皇后等目,卷2有诸王、公主等目,卷3至卷8为各种礼仪制度,卷9有议刑轻重、论赦宥等目,卷10有刑法、地震、月蚀等目,卷11有杂灾变、功臣、封建等目,卷12有寺、京城诸军等目,卷13至卷24介绍各种官制,卷25至卷27介绍社会经济状况,卷28至卷30介绍少数民族及对外关系。五代史料本就贫乏,而有关典制的记载更为稀少。《新五代史》 只有“司天”、“职方” 两考,《旧五代史》志的内容也多简略,甚至缺而不载。王溥曾在后汉、后周等朝为官,于宫廷制度耳闻目睹,其书所记帝号、祭祀、追谥、婚礼、行幸、受朝贺及章服、乐礼等内容多较充实,可补五代宫廷史料的不足。又作者手不释卷,参考五代历朝实录和一些原始材料成书,所叙史实常可纠它书之谬,是书元明之际仅以抄本流传。清乾隆有活字本。光绪间有江苏书局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排印本,书后并附有校证,可供参考。 五代会要(宋)王溥撰。30卷。据五代后梁、后唐、后汉、后周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五代典章制度,共279事目。作者系后汉进士,后周时官至右仆射,对五代典制见闻较切,所记颇有史料价值。以中华书局1978年标点本通行。 五代会要书名。宋王溥撰。三十卷。取材颇广、分类记述五代典章制度及史实。具较高史料价值,可补新、旧五代史之缺。 五代会要三十卷。五代王溥 (详见《唐会要》)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其典章制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编成后与《唐会要》同时进呈朝廷。原书共五十卷,今仅三十卷,卷一至六记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记民族与周边关系。五代时期史料贫乏,王溥之《五代会要》系统考察这一历史时期典章制度沿革,且以丰富的史料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补充,尤其是该书从各朝皇帝实录中所引之诸朝诏令、奏议颇多,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存最早版本为清武英殿聚珍本,光绪年间有江苏书局本,后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标点本乃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本、沈缜本和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收藏的传抄本及新、旧 《五代史》、《册府元龟》等而成。 《五代会要》记载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史书。北宋王溥撰,共30卷(一说50卷)。该书体例仿照《唐会要》,共设279目。每目按朝代、年代顺序编排史料。此书写成于961年(或963),是第1部记载五代典章制度的著作。该书初次刊刻于1046年。1171年和1886年又有重刻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