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屯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屯田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政府利用军队,农民垦种荒废土地,以解决军队给养和收取税粮。屯田主要分军屯和民屯两种。由戍边军队在边境屯垦以取得给养和保卫边疆者为军屯。由国家招募农民垦种荒地,农民交纳租税,曰民屯。民屯多缴实物地租。由戍边军队垦种荒地曰军屯,军屯则为劳役地租。屯田始于秦始皇时代。秦汉两代屯田多属军屯性质。如汉武帝时屯田于西域,昭帝时屯田于张掖郡,宣帝时赵充国屯田边郡,皆属军屯。献帝时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则为民屯。汉代屯田对开发边疆,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均有积极作用,对后世影响亦大。三国时,屯田还成为当时土地制度之突出特点。各代均不同程度施行屯田法。其中唐、元、明三代屯田规模尤大。唐代屯田,至天宝八年(749),全国共1041处,面积约为四万余顷。元代屯田区域则遍及全国,且屯田制度趋向固定化。从中统三年三月至文宗至顺元年十二月(1262―1331 ),全国屯田总数为17485573亩,屯户共132945户。元之民屯为役使汉人屯垦。其军屯以宋、金投降军队及民户按丁、按户所出之兵为劳动力,称军户,且有军籍,世袭服役。明代出现“商屯”,始于洪武三年(1370)“开中制度”创办之时。由政府招募盐商到边地屯垦,换取“盐引”领盐贩卖。商屯仅施行于明代前期,且规模不大,其规模较大者仍为民屯和军屯。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屯田数已达635343顷。清代屯田多在边疆,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收入租银七十八万四千余两,粮一百零九万余石。屯田在中国历史上对开发边疆、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保卫国防,均有显著效益。 官署名。为尚书省(台)属曹(司)。西汉成帝置尚书郎2人,其一掌户口垦田。三国魏尚书有农部郎。西晋屯田尚书下辖有屯田曹。东晋不设。南朝梁、陈及北魏、北齐均设屯田曹,掌屯田事务。至隋,屯田隶尚书省之工部,为四司之一。唐承隋制仍设,掌屯田、官田、诸司公廨田、职分田及官园宅等事。宋初设判屯田事1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亦无职掌。元丰改制,设屯田司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租入、种刈、兴修、给纳等事,仍属工部。明沿置,初称屯田部,旋改称屯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称屯田清吏司。清制与明同,清末废置。 中国封建社会为解决军队给养或税粮所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分军屯、民屯和商屯。自西汉始。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先在东起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地区,后又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耕田,时称军屯。三国时蜀、吴、魏亦行屯田制,以解决财政给养。三国魏时,招募无地或无畜农民,在各级典农官统率下耕种官田,时称民屯。租税按六四(用官牛,官六民四)或五五(用私牛,官民对分)分谷。唐时,在河南、关内、河北、河东、河西、陇右、剑南等道屯田。边疆或军镇附近均为军屯,每五十顷为一屯。内地多半为民屯,每二十至三十顷为一屯。宋时, 屯田亦称营田。元时,蒙古统治者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明时,各地戍卒,由政府给耕地、耕牛、粮种,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同时实行移民政策,尤其在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行民屯。亦行商屯,准许商人(主要是盐商)雇人在边地屯垦,属民屯性质。清初满族统治者也实行屯田,规定每一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条,在空旷地方垦种,以增收获,储于粮库。官给耕牛粮种。漕运的地方仍隶卫所,余皆归并州县为民屯。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较大,寓兵于农,亦兵亦农,减轻国家负担,增加税收。 我国历代政府都推行屯田制度,唐宋时期在壮族地区屯田数目不多,元明以后屯田数量逐渐扩大,尤其是明清,屯田取得很大成就。屯田地区有条件实行新的耕作技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使荒地得到开发,对农业经济恢复、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屯田形式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这三种方式壮族地区都在不同时期推行过,其中以军屯与民屯为主。 中国封建社会为解决军队给养或税粮所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分军屯、民屯和商屯等。自西汉始,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先在东起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地区,后又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耕田,称为军屯。后历代沿用,并出现移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屯和商人(主要是盐商)雇人在边地屯垦的商屯等。清代在新疆、内蒙古、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量屯田,其名目繁多,仅新疆一地就有民屯、回屯、旗屯、兵屯、犯屯等多种。清代屯田属于官地,按照律例不准买卖和典让,但实际上私下买卖、典让的事件不断发生,至光绪年间(1875―1908),清政府只得逐步废除禁令。屯田种植者向封建政府交纳屯租或提供劳役,一般属于封建生产关系。但屯军隶属军籍,遣犯更是没有人身自由,因而比民田的封建生产关系具有更强的超经济强制。清代屯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发展,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了促进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