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典五种常规法典。《尚书·尧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周秉钧注: “五典,五种常法,即《左传》太史克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郑玄曰:‘五典,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 言舜慎重完善五种常法,人民能顺从之,无违其教。” 五典Wudian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用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总称。传说为尧舜创立的道德教育内容。又称“五常”、“五教”。见于《尚书·尧典》、《尚书·舜典》、《春秋左氏传·文公十八年》等书。《尧典》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舜典》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文公十八年》载:“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意思是,尧制定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五典”,要求民众遵守服从。舜继位后,又令名叫契的人作教育的长官,要求他耐心细致地向人民进行“五典”的教育,以克服因为“五典”没有得到很好宣传而导致的社会风气不好、百姓关系不和顺的局面。晋文公十八年,又派官吏把“五典”的具体内容布告四方(天下),以使国泰民安。上述说明,先秦时期人们是非常重视“五典”的教育的。后来,孟子、董仲舒等儒家的代表人物,进一步发挥了“五典”的思想。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把亲、义、别、序、信分别作为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这样,就使原来仅限于家庭血缘关系的“五典”演变扩展为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五伦、”“五常。”成了与“三纲”并列的封建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准则,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思想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受到历代的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宣扬。 五典亦称“五伦”。回族伊斯兰教传统伦理概念之一。意指回族穆斯林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个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有些伊斯兰教著述中亦称其为“道”,如君道、臣道等。清代回族著名哲学家刘智等人将其列入《天方典礼》一书,并与“五功”相提并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