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西民俗文化发展脉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西民俗文化发展脉络分类:【中国民俗】 山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厚,为世人所瞩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西民俗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从远古到战国中叶是萌芽奠基时期,从战国晚期到两汉是昌明兴盛时期,从三国到五代是融合求新时期,从北宋到清中叶是臻于成熟时期,从晚清以来是转型创新时期。 山西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上溯到180万年前活动在山西南部的西侯度人时代。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芮城县西侯度村发掘出数十件石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说明西侯度人已经学会用它们砍伐树木,挖掘植物块根,刮削木棒,割剥兽皮。采集和狩猎既是他们的谋生手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生产习俗。特别是还发现鹿角、兽骨和马牙化石,不仅用火烧过,还带有砍斫刮削的痕迹,说明西侯度人已经学会了用火,是迄今所知中国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的神话传说,很可能最初就起源于晋南一带,是原始人生食向熟食转化的饮食文化的最初起点。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古代山西民俗文化分布面逐渐扩大,有晋南地区的?游幕?胖贰⒍〈逦幕?胖贰⒔?钡厍?难舾呦匦砑乙の幕?胖贰⑺废刂庞?胖贰⒔??系厍?麓ㄎ幕?胖返龋?谡庑┬锹奁宀嫉拿袼孜幕?糯胬铮?⑾钟惺?颉⑹?亍⑹?丁⑹???约绑艋鹨偶:桶鲋蚀┛鬃笆纹贰P率?魑幕?胖罚?薪?倍烀?谖幕?胖贰⒔?咸账挛幕?胖贰⑹?ゲ砉滴幕?胖返龋?⑾至耸??⑹?肌⑹?绲扰┚撸?约昂嵫?邮遥?抑杏性睿??轿鞯呐└?幕?鸵ざ次幕?业搅嗽赐贰4送猓?狗⑾至肆逍瓮?鳌⑻折鳌⑹?汀Ⅵ竟模?得髂鞘钡娜嗣且丫?哂幸欢ǖ奈幕?槔置袼住T谀乖嶂蟹⑾钟心竟住⒂耒?椭焐埃?刮颐悄芸??笔钡纳ピ嵯八缀驮?甲诮绦叛觥I鲜鍪?魇贝?岣坏拿袼孜幕?糯妫?巧轿髅袼孜幕?饣缘拿妊渴逼冢?⑽??於?撕袷档幕? </p> 相传,华夏民族的始祖三皇五帝,曾把山西作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和中心地带。运城的解池,是皇帝肢解蚩尤之地; 尧都平阳 (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和晋南地区曾经是华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殷商时期,山西的东南部属于王畿的一部分。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战国中期,韩、赵、卫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三雄,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今日山西全部,还据有今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内蒙古等四个省区邻近山西的部分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三晋民俗文化,如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尧王选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都包含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内容。 尧 庙 (郭 悱 摄) 战国后期,七国争雄,最终为秦所统一。秦汉王朝相继建立以后,在天下一统的局面下,加强文化整合,民俗文化昌明兴盛,基本定型,礼仪风俗之盛、节日风俗之乐、婚丧习俗之华,蔚为奇观。山西民俗文化在天下一统的交流中,融合更新,传承流布。比如,山西人爱吃面食的风俗,大约在汉代形成,汉时的“汤饼”,即今之面条,风行全省。发面技术大约始于东汉,蒸笼也是在汉末创制,民间用蒸笼制作蒸饼(见东汉刘熙《释名》)。蒸饼类似今天的馒头,为北方人之常食。晋南人至今不仅爱食馒头,而且技艺高超,面发酵而不用碱中和 (用碱中和大约始于宋元之间),所蒸馒头酥香不酸,可见其习俗和技艺之源远流长。秦汉以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山西人民经济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物质基础,许多民俗事象,都体现了重粟贵农的农耕思想,如流行于晋南农村的“走麦罢”习俗,就是古代“告麦”遗风。《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病重,巫者断言他吃不上当年的新麦,也不能用新麦祭祀宗庙,即“告麦”。至今,山西农村仍有“六月六,尝新麦”、“六月六,走麦罢”之俗,用新麦面粉蒸制馒头祭祀神灵,出嫁的女儿蒸制角子馒头,携女婿回娘家探视,共享新麦丰收之喜。 三国至五代时期,山西处于北方军事要冲之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中部、南部盆地盛产粮食,又有盐池之利,中部、北部盛产良马,全省遍布铁矿、煤炭资源,对于京师安危关系重大。南北朝时期,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依山西而创建帝业的李渊不仅立国号为唐,还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山西以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五代十国时期,山西对北方中国仍起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于山西民俗文化,便是不断地冲撞、融合和求新。山西中南部为中原文化圈,中北部为北方文化圈,在我国汉民族与北方民族的融合中,起着熔炉作用,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从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南北朝时在山西得到广泛的传播,世界闻名的云冈石窑即在北魏时凿刻,交城玄中寺成为佛教净土宗的信仰祖庭。唐代李家王朝,自认为太上老君李聃是族祖,把道教推崇为国教,因而道教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绛州鼓乐《秦王点兵》就是由创始于唐代的民间鼓乐发展而来,开初为庆贺李世民点兵破阵,胜利而归;传承至今,愈加精致丰富,久演不衰。四月初八的佛诞节,七月十五的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成为源于宗教的民间节日。 宋至清中叶,虽然在政治上又经历了漫长的变动,历经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但在民俗文化上总体来说是臻于成熟的时期。儒、释、道三教融会沟通,大大发展,民俗文化得以充分展示,集其大成者有: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如晋祠圣母殿、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芮城永乐宫等,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融多种优戏技艺,到宋元臻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形成后世的四大梆子戏(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以及50多个小剧种;明、清时崛起的晋帮商业,改变了长期以来重农抑商的古代习俗,城镇非农业人口大大增多,促进了工商业都市民俗;民间驱傩、社火活动兴盛不衰。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转型和新兴民俗的创新时期。随着西风东进,构成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多次冲撞。如婚礼中的六礼简化为三礼,跪拜改为鞠躬;西装革履逐渐普及,长袍马褂退出日常生活;传统的重米面主食轻副食蔬菜的饮食习惯,逐渐改为主副并重,甚至于重副食蔬菜胜过米面主食;废除旧式教育而改为新兴学校,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越来越少。经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潮起潮落,传统的民俗文化既受到冲击,也受到关注,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新的民俗文化,民众生活更加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