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岳麓书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岳麓书院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故址在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下。彭城人刘鳌初创。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5间,书斋52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潭州太守李允则又加以扩充。后真宗命周式主持书院,并亲赐书院匾额,由此名声颇著。不久,书院废弛。南宋孝宗乾道(1165―1173)初年,刘珙重建。孝宗淳熙(1174―1189)末年又废置。光宗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又加兴复、扩建,置田50顷,书院再次兴隆,学生达千余人。朱熹、张?都曾讲学于此。明、清两代屡加修缮,亦为讲学之所。

在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麓,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时创建,咸平时扩建,宋真宗赐额“岳麓书院”,于是名闻天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自闽来长沙与张?论学,讲学书院。绍熙时朱熹任湖南安抚使,规模扩大,学生增多,有“道林三百众, 书院一千徒”之谚。朱熹讲学时“座不能容”, “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一时文风大盛。淳钓间宋理宗又赐书“岳麓书院”揭之中门。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有半学斋、教学斋、忠孝廉节堂、文昌阁、岳麓文庙、百泉轩、北海碑等。今为湖南大学校址。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唐末五代,僧人智?等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使士人“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增拓”,创辟书院,有讲堂5间,斋舍52间。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又加扩充,请得国子监赐书,增书楼、礼殿,规制形成。学额60余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内府书籍。自此,名声大振,出现了“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的局面。北宋后期,纳入“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中。“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即湘西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即岳麓书院)生”。(《宋史?尹谷传》)绍兴元年(1131年)毁于战火,原址成为废墟。乾道初年,湖南安抚使刘珙重修,荐张?主教,传胡宏之学,以“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成为湖湘学派主要学术活动基地。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会讲,开启了闽学与湖湘学派的交往。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兴学岳麓。颁《白鹿洞书院教条》,改聘主教人,增额外学生10名,更建书院,并与政暇讲学其中。朱、张之学遂成为岳麓学统。淳钓六年(1246年)理宗赐额,使之再度出现办学热潮。宋末,元兵攻潭州,书院被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延钓元年(1314年)重修。仍称誉海内。元末又毁。明弘治七年(1494年),通判陈钢重建,立朱张专祠――崇道祠,刻“紫阳遗迹”,推崇朱、张理学传统。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颁御制“敬一箴”,赐书,置山长,岳麓又出现“振美一时”的局面。正德、万历年间,王守仁及其弟子王乔龄、季本等相继居此讲学,传播王学。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肄业于此,创“行社”。明末,再毁于战火。清顺治时恢复办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赐书及“学达性天”额。雍正十一年(1733年)列为省城书院。乾隆九年(1744年)赐御书“道南正脉”额。嘉庆时,生徒定额138名。藏书达万卷以上。清代山长有李文?、王文清、罗典、王先谦等。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唐才常、杨昌济等曾在此肄业,故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位于岳麓山东麓。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门匾,顿时名声大振,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朱熹在书院主讲期间,是书院的全盛时期,从学者千余人,人称“潇湘洙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改为湖南大学。千年以来,书院历尽沧桑,屡修屡毁。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至1987年间又按原貌进行了分期修复。大门两旁刻“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联,二门闾上刻“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对联。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4个大字,为朱熹所书,“道南正脉”木匾为清乾隆所赐。厅下左廊有“整齐严肃”四个石刻大字,为清乾隆时御史欧阳正焕书。书院其它建筑还有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陈列有书院变迁历史的图片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麓山清风峡下,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太守李允则扩建。大中祥符五年(1012),太守刘师道再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以图书匾额,现存“岳麓书院”门额,传为真宗手迹。南宋初年毁于兵火。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复修,请著名理学家张?主持教事。三年后,另一著名理学家朱熹来访张?,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今讲堂两壁尚存石刻。绍熙五年(1194),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又更新规模,学生有千余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有“潇湘洙泗”之称,与孔子讲学之地洙泗相提并论。元代又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间,长沙府太守钱澍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在此合并,成立湖南大学。此后,书院旧址一直作为湖南大学办公机构。1981―1986年,按宋代书院格局修复,独立开放。现存主要建筑系清代所建,有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书院讲堂悬有乾隆皇帝手书“道南正脉”匾额,堂左右两廊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史欧阳正焕“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后壁,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七律二章石刻。讲堂右侧百泉轩,为朱熹、张?寓居遗址。书院左侧护碑亭内有《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岳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极为珍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