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圣寺三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崇圣寺三塔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城西北原崇圣寺前。寺已无存。三塔鼎足而立,如品字形,均为多层密檐砖塔。主塔名千寻塔,方形,中空,形似西安小雁塔。高59.6米,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基有“永镇山川”4字,每字直径1.7米。营建年代说法不一。据崇圣寺内铜钟铸文,应为南诏时期(824―839)所建。南北两小塔均为八角十级实心砖塔。南塔高38.25米,北塔高38.85米。塔身表面涂白色泥皮,雕各式花纹。塔顶各有彼此衔接铜葫芦3个,中间葫芦上遮八角伞,伞上系铜铃。风格似为五代(907―960)建筑。建塔时用“堆土造塔”法,建层塔,堆层土,塔高坡高,绵延10余里。塔成,再挖土现塔。1979年对三塔进行大规模整修,于塔基、塔顶发现文物680余件,以宋代手写本佛经最为珍贵。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三砖塔的合称。在今云南大理城西北苍山脚下,原崇圣寺前。三塔西倚苍山,东濒洱海,呈“品”字形鼎足矗立。居东之方形大塔,名“千灵塔”,塔内空心,16层,高69.13米,为密檐式建筑,约建于南诏保和时期(824―839)。南北两小塔,皆实心八角形,各10层,高42.19米,约建于北宋大理国时期。两小塔塔身均涂白色泥皮,各层分雕花纹。第一层八面各有券龛和佛像一座,背面为浮雕佛光,形象生动,造型优美;第二层底部饰莲花瓣、端云纹样,上有单层小方塔;第三层塔檐上砌成“梁柱斗拱”及双层小方塔;第四层为花瓶状浮雕。以上各层交错重复下面四层的装饰内容。两塔顶各有三个互相衔接的铜制葫芦及伞形铜铃。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屡经地震仍巍然屹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理市旧大理城西北约2公里苍山应乐峰下。塔后原有崇圣寺,与三塔同建于南诏劝丰钓时期(823―859年)。后渐废,明代李元阳集资重修。李元阳,字仁甫,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生于1496年,卒于1580年。明代著名学者。嘉靖进士,历官荆州知府、监察御史,颇有政绩。晚年回故里,研究民情风俗,重修崇圣寺及三塔等,对地方文化卓有贡献。寺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甚为壮观。清咸丰时寺毁于火,仅存李元阳重修之三塔。 在原大理县(现为大理市一部分)城西北1公里处。其中主塔名千寻塔,方形,密檐式建筑,共16层,高69.13米。是我国偶数古塔层数最多者。约建于南诏丰钓时期(824~859年)。千寻塔塔心中空,古代有井字形楼梯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千寻塔的南、北有一对八角形砖塔,各高10层、42.19米左右。两塔塔身表面均涂一层白色泥皮,塔顶有3个互相衔接的铜制葫芦、伞形铜铃。从建筑风格看,略晚于千寻塔,约建于五代(907~960年)时期。崇圣寺在古代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早已毁,三塔原先是崇圣寺建筑物的一部分。近年在维修千寻塔时,在塔基和塔刹发现大批南诏、大理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包括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骨、牙、木、瓷、漆、丝等工艺品;玛瑙、珍珠、水晶、珊瑚、云母、琥珀等珠宝和药材,以及一批各种质地的观世音立像。最珍贵的是手写本的佛经和一幅绘图经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理旧城西北苍山应乐峰麓。崇圣寺又名三塔寺。《续云南通志稿》载:“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寺院早已无存,唯一大二小三塔依然耸立。大塔居中,名千寻塔。建塔年代,云南地方文献所记出入甚大,《大理府志》云:“塔顶有款识,唐开元元年(713),南诏请恭韬微义造。”经考证,以南诏保和年间(824―839)建塔可能性较大。主塔高69.13米,十六层密檐,平面呈方形。各层每面的两边各砌单层小方塔,外观呈优美弧线轮廓,每层正面中央的佛龛中,均有一白色大理石佛像。塔顶铸有铜鹅四只,塔下有黔国公沐氏楷书“山海大观”四大字。塔刹基室内发现大批南诏、大理时期重要文物,最珍贵者为宋代经卷写本,尚有一卷保存较好。还发现一精美鎏金铜函,内藏两卷写经,共约20000多字,书写于棉布之上。塔基地宫中出土有陶制佛像、小塔、梵文经咒印模等,共计600余件,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塔形与西安小雁塔、河南嵩岳寺塔形状相似,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两小塔分峙南北,为一对八角十级实心砖塔,各高42.19米。除第二和第八层开龛凿有石佛外,其余各层塑瑞云、莲座、花瓶等。其建筑年代比大塔稍晚,约建于公元11世纪大理国时期。三塔鼎足而立,浑然一体,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在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及无数次强烈地震中,仍巍然屹立,堪称奇迹。塔周古松参天,景色苍古。明徐霞客游此,曾详记三塔及其月夜景色。明人吴鹏《重修崇圣寺记》云:“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洱之胜,在崇圣一寺。雪峦万仞,镂银洒翠,峙于其后;碧波千顷,蓄黛?膏,潴于其前。” 亦名“大理三塔”、“大理崇圣寺塔”等。在云南大理市旧县城西北苍山第一峰下原崇圣寺前。寺东为千寻塔,正式名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俗称“大塔”或“中塔”。建于唐南诏晚期。外方内空,自下而上逐渐收缩, 高69.13米,系多层密檐式砖塔,十六层。塔身最下部为石砌台基,高1.1米; 上层台基为砖砌须弥座, 高1.9米。塔内有井字形梯,原可分层而上。砖上有的兼有梵文和汉字, 各层神龛和顶部供藏各种佛像等大量文物,并有梵、藏、汉文写经。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唐代建筑风格,造型与西安市小雁塔相似。寺南、寺北均为小塔。约为五代或宋大理国初期建筑。各高42.19米,均系八角形多层式实心砖塔,各十层。三塔坐西面东,排列成三角形,千百年来,虽迭遭地震和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于苍山洱海之间, 系云南现存最古砖石结构建筑物, 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佛教及南诏、大理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