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川剧分类:【传统文化】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约有300余年历史。明末清初,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等相继流于四川,并逐渐与四川的地方语言、民歌和其它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腔、胡琴(即皮簧)、弹戏(即梆子腔),再加上流行于当地的灯戏,构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5种声腔。各种声腔早期分班演出,至清末逐渐汇合在一起,形成为风格统一的川剧。早期的川剧由于流行地区及艺人的师承关系不同,而以4条河道分为不同流派:①川西派,以胡琴为主;②资阳河派,以高腔为主;③川北河派,以弹戏为主;④下川东派,戏路较杂,声腔多样。各派均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川剧的剧目极丰富,据统计有2000余个,尤以高腔戏为甚。传统戏中的代表剧目,高腔有所谓“五袍”(《青袍记》、《红袍记》、《黄袍记》、《绿袍记》、《黑袍记》)、“四柱(《水晶柱》、《九龙柱》、《碰天柱》、《五行柱》)、“四大本”(《黄金印》、《琵琶记》、《红梅记》、《班超》)和“江湖十八本”(《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另外还有《聊斋》戏、《三国》戏、《列国》戏等,其中有不少为其它剧种所失传的剧目。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其戏曲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充满幽默风趣。音乐以高腔最有代表性,约有三、四百种曲牌。包括“唱”(演员的演唱)、“帮”(帮腔,即乐队或其它人员的演唱)、“打”(打击乐伴奏)3部分。打击乐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形制、不同音色的锣、鼓等,根据不同场合而有不同的运用。打击乐的乐队一般由5人组成, 一人要兼司数种乐器。鼓师兼奏小鼓、板、梆、并担任指挥和领奏。川剧锣鼓以丰富多变的音响和节奏,复杂的组合,独特而高超的技艺,赢得观众的高度赞誉 。川剧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多次到欧美演出,亦获极高声誉。 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易通俗,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乡土气息。川剧艺术的雏型始见于清代乾、嘉年间,至清末形成川剧的五大声腔――高腔、胡琴、弹戏、昆腔、灯调,外省地方戏曲的声腔与四川民间曲调相融合,以四川方言演唱,统称为川剧。川剧昆腔源于江苏昆山地区的昆腔,以格律严谨,曲调雅丽闻名;高腔则源于江西弋阳的“弋腔”,广泛吸收了四川曲艺、川江号子、山歌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成为川剧声腔艺术的第一大特色,而其中的帮腔更是为川剧所独有;灯调,又称月光调,源于农民劳动之余自娱的小戏小调;胡琴和弹戏均以丝弦乐器伴奏,多用于演唱忠臣勇将、杰士义夫之类的传统戏。胡琴的地位仅次于高腔,融合了“徽调”、湖北“汉调”、四川扬琴以及川梆子唱腔的特色;弹戏来自于西北的秦腔、山西梆子。川剧上演剧本数量多,题材广,文学性强,地方特色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秋江》、《山伯送行》、《白蛇传》、《玉簪记》、《夫妻桥》、《情探》、《柴市节》等。地方文人学士曾大量参与川剧剧目整理并创编新剧本,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李调元、赵熙、黄吉安等。李调元就加工润色了后来川北盛行的弹戏四大本头戏:《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还著述了戏曲理论。川剧名角、名家辈出。川剧还有一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变脸”、“人形幻化”、“藏刀”、“喷火”等,手法夸张,动作惊险,能充分突出矛盾冲突、情感起伏,增强感染力与艺术效果。近年来,四川川剧界着力“振兴川剧”,自贡川剧团编导演出的《巴山秀才》、《易胆大》、《潘金莲》备受称赞。 是我国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以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清朝雍正、乾隆以来,外省传入的昆腔、高腔、胡琴、乱弹等剧种与当地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相互影响,逐渐多用四川方言念唱,形成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共同风格,清末时统称为川戏,后称川剧。川剧昆腔由昆腔转化而来,多为文人之作,语言典雅,文学性强,目前单独采用昆腔演唱的剧目很少。川剧高腔传统深厚,拥有大量的剧目、丰富的曲牌和美妙的唱腔旋律,是川剧目前最主要的演唱形式,艺术特点在于帮、唱、打(锣鼓)的有机结合,帮腔的运用尤为妙趣横生。川剧弹戏,亦称“川梆子”,来源于秦腔,以表现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多。灯戏是保存下来较早的四川戏曲,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以幽默、讽刺性的小喜剧为多,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川剧锣鼓牌子丰富,变化繁多,颇有表现力,是川剧艺术中富于地方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众多,已发掘整理出“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传统剧目约一千五百本,不少为其他剧种所失传的剧目。川剧表演生动优美,技艺精湛,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总体具有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及贵州、云南。明代时,四川已有地方戏班。清中叶,花部勃兴,外地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腔流入四川,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高腔、胡琴(皮簧)、弹戏(梆子腔),同时民间流行灯戏,这便是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1911年前后,五种声腔同台演出,形成风格统一的川剧。川剧又分四派:川西派以胡琴为主,资阳河派以高腔为主,川北河派以弹戏为主,川东派声腔多样化。川剧表演有自己的表演程式,风格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特别是高腔唱腔高亢、用打击乐和帮腔。川剧剧目丰富,高腔传统剧目最多,高腔代表性剧目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川剧剧本《柳荫记》《彩楼记》《玉簪记》《拉郎配》《乔老爷奇遇》较好。 我国地方戏曲中的主要剧种之一,是一种以演员扮演角色为中心,表演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而在舞台上最后完成的集体综合艺术。它除了具备我国戏曲的共性外,还有它独特的个性。如语言和音乐的四川特色,“帮(指帮腔)、打(指打击乐)、唱”的特殊演唱形式,手、眼、身、法、步的表演个性等等,都是与四川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曲艺等姊妹艺术分不开的。 川剧的声腔吸取了外省地方戏曲的声腔特点,与四川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艺术。此五种声腔,有一共同特点,即皆趋向地方化和民间化,适应四川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 川剧脸谱 (汪维平 摄) 川剧剧目的内容,有的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残暴、荒淫,控诉他们对民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行;有的歌颂民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与斗争,表现了剧本鲜明的是非爱憎观;有的歌颂了浴血奋战、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有的批判了封建包办的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有的歌颂了忠孝节义,鞭笞忘恩负义、损人利己的丑类,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川剧的语言,更是一朵奇葩。它把古典诗、词、曲和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融为一体,光彩照人。如《红梅阁》中“摘梅”一场中裴生的一曲《二郎神》的唱词: 时来风雨久不停,且喜今朝是初晴。 听,两两黄莺相叫应,早被它唤起春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根。 (夹白)不是杏,是红梅! 一夜东风至,吹放满园春。 像这样诗词般的唱词,比比皆是,美不胜收。 川剧的语言幽默风趣,悲喜适度,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皆是如此,应该说是川剧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川剧的行当一般分生、旦、净、末、丑五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