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剧的特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川剧的特技分类:【地域文化】 在中国的戏剧中,以虚代实是主要的舞台艺术特征之一。在舞台的道具中,桌椅经常用来代替各种实际的环境景物,通过演员的动作使观众想象出特定的环境,从而充实舞台的实景。因为川剧不仅采用了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同时也形成了以实显虚的艺术手法,将演员的心理活动、特异能力,用特技的手法表演出来,从而使虚假变成现实。 川剧中的特技有的不仅见于川剧。例如背角特技,就是一个演员背有假头、假脚,扮演两角色。虽然背有假头脚,但演员的真假却是交错的,从而使两个角色都具有活力,似乎是两个真人合演的一台戏。如川剧《老背少》中,哑父是真身假头,瘫女则是真头假身,作出各种配合的表演。以前剧本是张公背张婆,所以民间就流传说:“张公背张婆,背得莫奈何;张公假脑壳,张婆假腿脚。”实际上,在其他剧种中,《猪八戒背媳妇》也有类似的表演。只是随着假角的制作工艺的提高,表演技巧的改进,假头不仅能开口眨眼,而且能动双颊,更似活人,从而使演技逼真。尽管如此,这尚不能算独特的川剧特技。川剧中的踢慧眼、变脸、吐火可算是惊人特技,甚至可称为绝技。 踢慧眼是演员用脚在前额正中踢出一只眼睛。这是川剧大师康芷林发明的。这里也有一段传说。康芷林第一次演出踢慧眼是扮演韦陀,出场亮相时,前额上并无慧眼。全场观众十分惊讶,误认为演员漏画了慧眼。等到韦陀说:“待吾踢开慧眼一观!”话音未落,就用靴尖在前额正中踢出一只慧眼,全场观众为之轰动。自此,踢慧眼就成为川剧特技保留下来,韦陀的慧眼就只能踢出来了。最初,踢慧眼是用“盖图章”的方法,先将慧眼画在靴尖上,利用踢腿的动作盖在前额上。这种方法不仅要求踢的位置准确,而且抬脚要正,否则慧眼就会歪斜。为了减少舞台上的差错,现在改用预先画好慧眼,再用纸蒙上。踢慧眼时,只要把纸粘下来,一个端正的慧眼就出现在前额。 吐火则是演员在演出中口吐火焰,十分类似于魔术表演。在川剧中多用于表现角色的怪异,用于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一般是演员口含松香粉,对准烛火吐出,松香粉遇火燃烧,就会有吐火的效果。吐火表演在川剧的许多剧目中都有。实际上,吐火表演的方式很多,但用于戏剧表演还较少。 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川剧变脸。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演员只在舞台上连续几个转身、遮脸,面目竟然会大变,往往令观众惊讶不已。香港的一位观众说:“我要看变脸,恨不得站到台上去。真不知怎么搞的,那花面猫猫本来是一张青脸,比翡翠还要碧绿,突然头一摆,竟然变成了红脸。我知道还要再变,眼睛睁得荔枝那么大,可是红脸突地变成兰脸,我什么秘密也没有看到。太快了,也太奇怪了!”这能代表观众的心情,也能反映川剧特技的神奇。川剧的变脸有多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油彩预先堆置于变化的部位,在变脸时,利用一个配合的动作,用手把油彩抹开,从而改变了脸谱。川剧中的这种变脸称为“抹脸”。这种变脸要求动作准确,否则脸谱就会变形。第二种是在脸上抹较多的油彩,在舞台的道具中装入彩粉,如金粉、银粉等,在演出中,利用吃、喝、倒地等动作,把脸对准道具,用力一吹,彩粉扬起粘到脸上,形成变脸。川剧的这种变脸称为“吹脸”。第三种方法是用纸画成多种脸谱,层层贴于脸上。再用线把各层脸谱分别连接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利用转身、摆头的动作拉线,把脸谱层层撕下,从而形成多次变脸。在剧本中要连续多次变脸时,一般都采用这种变脸方法。川剧的这种变脸称为“扯脸”。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变脸,都要求演员有精湛的演技,能在一瞬间完成规定的动作而不露痕迹。变脸特技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川剧著名演员彭泗洪的气功变脸。在《空城计》中,彭泗洪扮演诸葛亮,魏兵退后,彭泗洪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变化。这种变脸方法可称为绝技。 川剧中的特技绝不止变脸、踢慧眼,还有很多种。邓运佳共列举21种特技:“(1)变脸,(2)踢慧眼,(3)水袖功,(4)绫子功,(5)翎子功,(6)翅子功,(7)胡子功,(8)水发功,(9)褶子功,(10)耍官衣,(11)扇子功,(12)耍手巾,(13)倒硬桩,(14)吐火,(15)藏刀,(16)魔烛,(17)吐水,(18)大刀走路,(19)空虚点佛灯,(20)软绳套银壶,(21)顶灯。”只不过这些特技中,变脸、踢慧眼是川剧所特有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