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图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图澄232—348

十六国后赵高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人。自幼出家,青年时期曾去*罽宾学习 “说一切有部”之小乘佛教,精学博文,能“诵数百万言,善解文义”。归来后即到敦煌,传弘佛教。他传扬的小乘佛教受到当时敦煌大乘佛教的影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由敦煌至洛阳。以方术魔技显示佛法神异,赢得了后赵石勒的尊奉,经常参与国事。石勒死后,又被石虎奉为“国之大宝”,尊称为“大和尚”。由于佛图澄劝善、救难,“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见于史传的,有从天竺、康居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释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凡佛图澄所到州县,争相营造寺庙,当时北方佛寺发展到893所。

078 佛图澄232—348

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人。9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时年已79。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平生重视戒学。据传尤善鬼神方术。后深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尚。常以佛教劝石氏“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施行“德化”。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所历州郡,共建寺893所。门下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至一万。著名弟子有道安、竺法雅、竺法汰、比丘尼安令首等。

佛图澄232—348

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在洛阳(今属河南)宣传佛教。后赵时,以方术而受到石勒、石虎的赏识,得参与军政大事,被尊为“大和上”。以佛教不杀生之义教化石氏,使他们滥杀暴行有所收敛。受其感化,石氏允许百姓出家为僧,还允许在赵国建寺。传当时建寺达八百九十三所。弟子甚众,几达万人。圆寂于洛阳邺宫寺。弟子著名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佛图澄232—348

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僧人。本姓帛氏,天竺 (今印度) 人。或谓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 人。少学道,通玄术。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自称百有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 又能听铃声以言吉凶。石勒立后赵,佛图澄前往投奔,以方术获宠,每遇大事必咨询佛图澄而后行,号曰“大和尚”。石虎时,倾心礼侍佛图澄,比石勒还隆重,百姓因而信奉佛教,营造庙宇,相竟出家。佛教由此长盛。 其弟子遍郡国。

佛图澄232—348

后赵僧人。原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或作天竺人)。公元310年至洛阳,以神异方术和因果报应等说,广泛从事传教活动,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被尊为“大和上”。受业弟子前后达万人,著名的有道安、法汰、法雅、法和等。

佛图澄公元232—348年

龟兹人,本姓帛氏,出身王族。9岁到北印度乌苌国出家,后两度到罽宾学法,研习小乘说一切有部。弘法西域各地。后在敦煌多年,受大乘般若空宗思想影响。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79岁时到洛阳,本欲建寺弘法,因战乱而未果。后投住石勒大将郭黑略门下,并为其授五戒。后用“道术”摄服石勒,让他参与军机大事,被称为“神僧”。他善于用“神话”教化人们明白六道轮回之理,少杀戮,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石勒、石虎的后赵时期,备受信崇,归依者众多。后赵政权每遇大事必先谘之而后行。他主持兴建大量佛寺,共计893所,使佛教在后赵占领地区(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大部)迅速普及。他的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大都成为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和高僧。佛图澄重禅修,守戒律,弘扬般若学说。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争取封建最高统治者把佛教纳入国家保护之下,而利用国家力量帮助佛教发展的僧人。自此,汉族的佛教信徒出家为僧成为合法而传袭后世。

佛图澄232—348

两晋之际的僧人。龟兹(今库车)人。9岁到北印度乌苌国出家,后两次到印度罽宾(今克什米尔)学法。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之后,被后赵石勒、石虎父子所尊崇,每遇大事必先咨之而后行。他主持兴建佛寺共893所,门下弟子众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