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巫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巫舞

分类:【传统文化】

巫用以事神、降神的歌舞,是巫术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巫以歌舞事神起源较早,在《葛天氏之乐》中,有就“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之说,是古代已有巫舞的证明。《山海经》亦载巫作法时,如祭山神,除了埋玉、杀鸡、献牲、供糈等外,还有酒和巫舞。又说,祠用羞酒和干舞,祈用?玉和晃服舞。可见巫舞在那时形式已是多样。巫以歌舞事神、降神的作法一直被广泛地保存于民间各种巫术活动中。

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求神、娱神之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商代的巫舞已从娱神发展到娱人。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巫舞之记载,《周礼?司巫》载: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雩(yú鱼),商王曾亲自跳此求雨巫舞。唐代后巫舞流入民间。唐代诗人王维有《祠渔山神女歌?迎神》:“女巫进,纷屡舞……不知神之来兮不来? 使我心兮苦复苦。”今东北《单鼓舞》(亦名太平鼓)即为巫舞中保存下来、经过民间加工整理而成的民间传统舞蹈。

古代进行巫术活动时用以娱神的舞蹈。巫产生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已有专业的巫觋,一般均为男性,只有在求雨时才有女巫跳舞雩,甲骨文中有 “多老舞”记载,多老即巫觋之名。商代的统治是以神权为基础的,事无大小,都要占卜问神,商王有时也亲自作舞祭祀占卜,“天台?隶”,“王其羽舞”,因此巫术盛行。殷商时期,巫觋的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指导君王的行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随着社会的发展巫舞不仅娱神,同时也逐渐成了娱人的舞蹈。“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尚书?伊训》),并将巫风与淫风,乱风并列,作为应戒除的三风之一。巫舞在后世逐渐发展,晋时女巫陈珠与章丹,装束华丽,善长歌舞,她们的巫舞有轻盈的舞步,有回旋与翻身飞舞的动作,舞姿彼此配合,情感相互交流,还杂有杂技性的表演――挑盘。她们的舞姿除表演时有点神秘气氛外,与当时的“女乐”表演没有什么不同(《晋书?夏统传》)。

巫的观念是在原始社会神鬼观念基础上,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巫舞是娱神的舞蹈,同时也是娱人的舞蹈。奴隶社会有专业巫人,掌管占卜、祭祀,并以舞蹈通人神。古代“巫”一般指女性,男巫叫”觋”。巫舞一般在巫术活动中进行,与咒语、祝词、卜筮等组成一体,是远古的宗教舞。古代的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巫舞盛行,著名的屈原《九歌》便是在民间巫舞基础上创作而成。现今湖南沅湘流域仍有巫舞遗迹的装神弄鬼的民俗活动和舞蹈,如“师公舞”、“摆手舞”、“跳大神”等,这种舞蹈动作姿势具有神秘气氛,点香顶礼,口念咒词,有领舞和群舞,情绪热烈,感染力强。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漆绘锦瑟上有两个巫人形象,描绘了装神弄鬼、驱魔逐疫的场景。东北地区满族“太平鼓舞”是由巫舞发展演变而成的群众性节日自娱舞蹈。深居高山莽林的云南西盟县佤族信奉原始拜物教,有猎头血祭的民俗活动,整个活动由歌舞伴随。拉祜族有大型的巫舞性质的葫芦笙舞会。云南丽江藏族有祭祀性的“热巴”活动。广西北部湾一带有一年一度的祭祀“镇海大王”的歌舞饮宴活动,长达几日之久。四川中江县有汉族的巫舞“跳端公”。作为民俗事象,巫舞具有相当的旅游文化价值。

原为白族巫师进行巫术活动时的动作,后被舞蹈工作者吸收,发展成为民间舞。流行于云南大理。有迎神、装神、娱神、送神等程序,因手持道具不同,舞法各异。一是持单面羊皮鼓而舞,边敲边绕圈,动作幅度大,鼓把坠有铜铃,舞动时发出响声,以增强动作节奏感。二是持手巾而舞,双手各执一块,甩动手巾做出摇、扑、拍、打、转等动作,有一定技巧性,脚下以跳跃为主,腰部大幅度左右晃动的动律鲜明。三是持双扇而舞,动作有上下绕扇花、左右翻腕、单手抛扇、转身接双扇等,技巧高超,难度大。比较定型的有“美女梳妆”、 “逛花园”、 “串四门”、“风摆柳”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