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国的经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国的经济分类:【地域文化】 由于巴国的自然环境不及蜀国,巴国的经济也不如蜀国。但巴国经济发展迅速,从而能够不断西迁,占据原属蜀国的地域。早期的巴人以狩猎捕鱼为生,以善射猎著称于世。随着蜀国的农耕技术的传入,巴国农业生产也就有了较快的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生产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时,丘陵地区也开始了比较粗放的农业生产,只有偏远的山区还是以狩猎为主,从巴国的主要产品可以看到其农业发展程度。《华阳国志?巴志》列举的巴国产品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韶,园有芳弱,香茗,给客橙葵;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贵者,有桃支、灵寿。”这些农产品已经说明,巴国农业生产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巴国的手工业生产也有相应的发展,陶器生产是其中之一。从船棺墓中出土的陶器看,陪葬的陶器至少都有七八件,多的达20多件。陪葬的陶器种类很多,除一般的容器之外,还可以发现少量的陶纺轮,陶杵和一些饮食用具。这说明陶器已经广泛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这些陶器主要是轮制,而不是粗糙的手工制作。陶器生产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制作数量,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巴国的竹木制品也十分众多。在巴县冬笋坝的棺木中发现有六棱孔眼的篾垫。漆盘使用的不是木制胎骨而是竹编胎骨。此外,还发现有竹编的蔑席、蔑单,这说明巴国竹编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至于巴国的丹漆制品,在史书上有记载,在广元、涪陵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这些漆器制作精美,有的还加有铜足,铜盖,铜箍,构造精巧。 巴国的制铜业也有较快发展。从涪陵巴人墓葬中的青铜器分析测定,铜锡的比例与《周礼?考工记》中所总结的比例基本相合。而且生产的铜器,质地轻薄,各处厚薄均匀,这反映了铜器加工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巴人制造的铜器中,独具特征的有形似柳叶的巴式剑,月刃式的钺,平顶带虎纽的逶于等。这些铜器是巴文化的表现。特别是巴国后期的铜器生产水平,已和中原地区的生产水平无差异了。 巴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制铜业的发展,促进了巴国商业的发展。《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又立市于危亭北岸”(今重庆小南海)。《水经注》中也说,朐忍(今四川云阳),“治下有市,十日一会。”由此可见,巴国的集市贸易已经在多处出现。但在巴人的墓葬中至今尚未发现巴国货币,只发现少数秦钱。由此推测,巴人的集市交易主要还是以物易物,而没有达到货币交易的程度,当时秦钱币的使用只是交易的补充。因此,巴国的集市贸易出现比较晚,而且发展也还是比较落后。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