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小吃的形成与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小吃的形成与发展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小吃是巴蜀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又与川菜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蜀小吃的形成与发展与川菜较为相同,在这里已无须赘述,仅就其差异之处,作一些介绍。 川菜是在川饭馆中出售,以佐餐为目标。川菜的制作不仅要注意火候、刀工、口味,而且要注意摆盘的形状,上菜的冷热温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烹调技术。而巴蜀小吃大多数是沿街叫卖,需要事先加工成熟食,而且口味不宜过重,方能作独立食品。口味要求重于其他要素。这就导致了巴蜀小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小吃早在明代已经形成,全国各地都有走街串巷的饮食担子,出售一些孩子喜爱食用的小食品。例如,豆儿黄糖,豆团,糍糕等等。巴蜀地区在唐代经济就已十分发达,到明代这种饮食担子也十分盛行,但很少有特色。到晚清,小吃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但有挑担提篮出售,也有街边小摊和店铺出售。据当时成都市场上列举的七十二行中,绝大多数都是饮食行业,出售的食品中有一般的小吃,如油糕、油条、包子,也有巴蜀风味的小吃,例如凉粉、凉面、豆花、糖油果子等等。可见这时的巴蜀小吃已经十分繁荣了。 最初,提篮挑担和街边小摊出售的巴蜀小吃,主要对象是孩子和体力劳动者,为了适应这些人的消费水平,巴蜀小吃的价格比较低廉,口味刺激性强烈。一般都是站在街边吃,或边走边吃。稍有身份的人为保持身份,极少买食。偶而想吃,也是派人买回家去吃。因此,这些形式出售的小吃是一种流动销售,缺少较为稳定的销售对象,也难于吸引富有人家的高消费。为了扩大消费对象,一些饮食摊贩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之后,开始办店铺坐堂销售。这种形式虽然会提高成本,但由于有固定的销售地点,形成了一批固定的销售对象,特别是吸引了一批有钱人作为自己的销售对象,价格也就能够相对提高,从而能够增加收入。例如,成都的小吃店多在小城中开店铺,销售对象集中于八旗子弟。店铺形式的坐堂销售必然要为店铺命名,一些质量高,口味独特的小吃就会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知名度,一批巴蜀名小吃就在这个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如成都的赖汤圆、龙抄手、嬉水饺等。 晚清时期,巴蜀小吃的销售形式仍然是三种并存:开店铺,街边摆摊和挑担提篮。他们出售的方式不同,品种和价格也就不同。据《成都通览》记载的巴蜀小吃“凉粉:有漩子,有荞凉粉,有煮凉粉。有摆摊者,有肩挑者。”“糍粑:有开铺者,有肩挑者,六文、八文、十二文不等。鼓楼街村记所售每斤钱四十文。”“ 糟:早晚方有,挑担者兼煮汤圆、糍粑、鸡蛋,数文至十余文不等。”“油糕:一早方出,有铺售者,提篮售者,三文、四文。 其品目有馓子,合糖油糕、灯 窝、油条、糍粑、果子、麻花等名目。”“方黄糕:早携笼售,夜挑担售,一二文钱一枚。”“锅魁:有和糖、椒盐、油漩子、白吉子、糖饼子五类。四文钱一枚,七文钱两枚,十文钱三枚。”“甜水面:席馆展售,每碗十六文,太粗无味。挑担者六文一碗。”该书这样列举的小吃种类共有80种,大部分说明了出售的形式和价格。从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到,挑担提篮、街边小摊的价格较低,既无字号也就无名气可言。这是以价格优势竞争。一些出售巴蜀小吃的店铺已经较为有名,成为了巴蜀名小吃。《成都通览》把它们单列一项,主要有:“抗饺子之饺子,大森隆之包子,钟汤圆之汤圆、包子,三巷子之米酥,广益号之豆腐干,山西馆之豆花,科甲巷之肥肠,便宜坊之烧鸭,陈麻婆之豆腐,青石桥观音阁之水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