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蜀酒生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巴蜀酒生产

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名酒的产生与巴蜀酿酒业的发达有关。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产生了多种酒类。

在汉代及以前的时期,巴蜀地区主要生产三种类型的酒,即川东地区的清酒,川西地区的甜酒,川南地区的果酒。清酒是指经过较长时间的酿造,并且最后经沉淀分离而产生的酒。因此清酒色泽清亮,透明,滋味醇厚,酒精含量也比较高。巴乡清酒就是属于此类酒。在当时情况下,这种较高度数的酒自然就显得名贵。川西蜀国则生产甜酒。这种酒“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甜醇香浓,而度数很低,仅有酒味,十分相似于今天的

糟。这种家常酿制的甜酒,在盛产大米的川西地区,是十分普遍的。 由于酒没有沉淀分离,因而是一种“浊酒”。有人认为,川南最早的果酒应当是韶酱。因为宋代的《酒小史》把韶酱列入酒类,不是食品类。在古汉语中,酱包括有酱、醋、酒。韶是巴国特产的一种水果。用韶酿酒是很有可能的。在汉以前,尚无果酒的概念。因而把韶酿制的酒称为韶酱也合情合理。如果韶酱是一种果酒,那么巴蜀地区则是酿制果酒的发祥地。另外,《酒颠朴》还列举了巴蜀地区的另一种果酒:“西南夷有树,类棕,高五六丈,结实大如李,……倒其实,取汁流于罐,以为酒,名曰树头酒。”

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三类酒,度数都较低。因为酿酒过程中,当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十以上,发酵就减慢。单纯依靠发酵不能得到高浓度酒,这必须依靠蒸馏过程,提高酒精浓度。虽然在广汉出土的汉代画砖“酿酒图”中,设备和操作都极像蒸馏制酒,但并无历史的其他资料可证明。直到目前,尚未发现有确切的资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蒸馏之法。普遍认为,秦汉时期只有低度酒。

自唐以后,巴蜀地区出现了用蒸馏法制成的高度数酒。所以有杜甫的“蜀酒浓无敌”,雍陶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之说。高浓度酒之所以称为烧酒,就是因为酒中的酒精浓度高,用火可以点燃。朱熹在《通鉴纲目》中说:“烧酒谓之火酒。”就是这个意思。苏轼也在《物类相感志》中说:“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唐代,巴蜀地区的高度数烧酒被统称为“剑南烧春”。“剑南”是指剑门关以南的广大巴蜀地区,“烧”则是指可燃烧的高度数蒸馏酒。“春”既指酒的酿制时间,也指酒的命名。苏轼说:“唐人酒多以春名。”从唐代的诗词中,以春命名的酒就有:金陵春,竹叶春,曲米春,抛青春,梨花春,若下春,石冻春等等。同时,这些以春为名的酒,大多数是冬酿春熟的酒。因为酿制的时间较长,不经过蒸馏提浓,所以酒味醇浓。《齐民要术》记载这类酒的酿法是:“十二月朝取流水五斗,渍小麦曲二斤,密泥封至正月二日。冻释,发漉去滓,但取汁三斗,杀米之斗,炊作饭,调强软合,密封数十日便熟。”按照这个工艺,恰好需要数月之久才能酿成好酒。正好是冬酿春熟的烧酒。

唐以后,巴蜀酒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在酿酒工艺上无重大的变化,但在酒曲的制作,配料选择,工艺操作的细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自唐宋时期以来,巴蜀名酒就层出不穷,各自都有秘方、秘法。显示了巴蜀酒文化的成熟与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