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希楞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希楞柱分类:【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民居形式。又称“撮罗子”、“仙人柱”。鄂温克语音译。旧时,生活在内蒙和黑龙江地区的鄂温克族居住的圆雏体,伞状帐篷。其高约一丈,直径约一丈二尺。先用三根带叉木杆支起三角架,然后再用三十根木杆,以三角架为中心围拢成圆形框架,如伞骨。上部苫盖桦树皮,下部用布或皮苫盖。朝东开门。帐内居中设“火位”,生火做饭。北面放“玛鲁”神位。按鄂温克族习俗,家中男子睡在火位北边,女子睡火位南边。如若已成婚的儿子仍与父母同住时,父母同住火位北边,兄睡父母右侧,弟睡父母左侧。年青媳妇仍睡火位之南。另外,家庭成员在帐内的活动范围,亦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除主妇和不满十五岁的女孩外,谁人也不许到“玛鲁”神位附近走动,成年女子不得越过火位等等。 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叫“希楞柱”,也属于穹庐居的类型。“希楞柱”高约一丈,直径约一丈二尺,用三根上端有杈的主干木搭成三角形的架子。再用二三十根辅助木杆搭成框架,上部用桦树皮苫盖,下部夏、秋季用布围子,冬季改用犴皮围子。从外部看,像一把撑开的伞。门设在日出的方向,室内地上夏秋两季与室外野地一样。室内北面是“玛鲁”神的位置,中央是生火做饭的地方,俗谓“火位”。 鄂温克人在森林里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要随狩猎而搬迁,搬迁主要是根据野兽多少或猎物种类而定。夏秋两季,多猎取狍鹿,在一处最多住20天;冬季主要猎取灰鼠,常常是几天就要搬迁一次。虽然频频搬家,但却有游动规律,往返的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原先留下的希楞柱可以继续利用,各户的住位也仍是原先的位置。每次搬家,总是男人先把希楞柱架好,妇人用驯鹿驮运家什,这样的居住方式,经久约定俗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