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帝陵的文化意蕴与建筑特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帝陵的文化意蕴与建筑特色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中国封建皇权极为发达。赫赫天子威与沉沉帝王梦,使得代代不绝的帝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中。

帝陵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建筑上也极有特色。

帝陵的文化意蕴

我们知道,是灵魂不灭观念促成了坟墓的建造。古时,人对梦这一生理、心理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尤其当人们梦见死者,在梦中见死去的人仍象活着时那般生活、说话、做事并有喜怒哀乐时,便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的肉体可以死亡而灵魂可以游离于肉体而独存。为了讨好灵魂,盼求祖辈灵魂对子孙后代的保佑,或至少不要让“不灭”之灵魂干扰活人的生活,如何处置人的尸体便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于是,丧葬文化起源了。早在旧石器时代,这种观念已经产生。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所居住的山洞里,已有丧葬文化之雏形。考古学家发现在 “山顶洞人”残骸旁边洒有赤铁矿,这赤铁矿之红色,是生命、鲜血的象征,说明当时已可能具有企求因灵魂不灭而生命长存的原始宗教观念。

中国各民族几乎都具有灵魂观念。汉民族一般相信人只有一个灵魂,生前有灵魂,死后为鬼魂,即《周易》所谓“游魂”耳。灵魂附体为生,灵魂与肉体分离即是人的死亡,所以要建坟墓以安抚之,不仅安放人的尸体,更重要的,是要使“游魂”有 “家”可 “归”,让活着的人得到安宁。

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的基本文化倾向是尊祖,敬老,即是说,祖宗、老辈死者之灵魂是尤其需要安葬的。所以春秋末年孔子首开在中原地区安葬其父母的风气,而不是首先去安葬其它死者。当然,后来就发展为安葬一切死者,即使是敌方之战死者或奴隶,也希望加以掩埋,以避免敌方死者与奴隶之鬼魂对本氏族、部落与个人的报复。“山顶洞人”有“公共墓地”。在大约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有许多公共墓地。这些墓地中包括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的残骸,但尊者、老者之残骸必“照顾”得更好。同一氏族墓地掩埋死者的头部往往是向同一方向的,这是同一血缘与同一氏族所崇仰之灵魂观念所致。

在历史上出现帝王之后,如何隆重、严肃地安葬死去的帝王,成为丧葬传统文化中尊祖、敬老主题的一个必然的发展。就帝王而言,他不仅是他那个血缘家族的一家之长,而且更重要的,乃是全国的 “一家之长”、“万姓之尊”,于是,建造陵墓以安葬帝王之遗骸成为必然的事情,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史上的 “盛大节日”。

宏大的陵园建筑

墓者,没也,原本是埋于地下而不高显的。为了便于识别与崇仰、祭祀,从周代起,改变原先“墓而不坟”而起坟,即垒起坟丘,高出地面。接着发展为树碑、植树之类,进而在陵墓四近建造陵寝建筑,并辟神道植树绿化。

帝王陵墓除其主要标志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明楼之外,在它们陵前还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神道 “石像生”仪仗队。一般帝王陵寝占地范围较大,甚至动辄数十里,上百里方圆者,较其生前威风毫不逊色。如唐太宗之昭陵,虽说“因山为陵”,陵体本身并不高显,但其陵园周长为120里。明十三陵和河北清东西陵之范围也都是百余里甚至数百里连绵广延。

帝陵地面建筑一般为三个主要部分:

(1)祭祀建筑区。用以祭祀,为陵园建筑的主体部分。其间有祭殿,早期称享殿、献殿、寝殿等。明代称?恩殿。这“?”,是祖宗德泽深厚、灿烂之意。这是主殿,其旁有配殿,廊庑建筑,前设焚帛炉(烧纸钱用)以及大门等。殿后有祭坛 (明、清时为五供)等。(图三)这一建筑区域建筑物分布密集,如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之乾陵曾建房三百七十八间。清东陵祭祀建筑自方城明楼前有:

图三 北京明十三陵?恩殿

石五供桌:以石雕刻,下为须弥座。座上置石五供,正中石香炉一座,两旁烛台和花瓶各一对。

二柱门: 两根石柱构成的冲天式牌坊门。

三座门: 与隆恩殿相通连的琉璃门。

三孔桥: 在三座门之前,通隆恩门。

隆恩殿: 祭祀大殿,内设暖阁与佛楼。

东西配殿:东配殿为供奉祝版之处,西配殿为喇嘛念经之处。

焚帛炉: 琉璃砖砌小亭。

隆恩门: 祭殿区大门,两旁接围墙。

值房: 为守陵者住所,灰瓦顶,东西各三间。

朝房: 东西共十间,东为荣膳房、西作饽饽房。

神厨库: 制备祭品和存放供品之处,里面有打牲亭(供宰杀牲口以作牺牲之用),旁设井亭。

祭殿碑亭:为进入祭祀区之标志,又称神道碑亭或小碑楼,内竖死者庙号,谥号石碑。

(2) 神道。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导引大路,又称 “御路”、“甬路”等。为以壮观瞻之用。一般帝陵都有一条神道。如帝陵群体,一般以埋葬第一个皇帝者为主神道,如明十三陵以永乐(朱棣)为主,清东陵以顺治帝为主,清西陵以雍正为主。(图四)

神道由墓道发展而来。起初很短,有些道旁设石像生。早期陵的神道石刻像生现存不多,秦、汉少见。汉霍去病墓尚存十四件,而性质与神道石像生还有些不同。东汉河南、四川等地墓阙旁现存石兽,称“辟邪”或“天禄辟邪”,当为守墓之“神”。南京六朝陵已有辟邪、狮子、墓表与墓碑石刻。唐代神道大发展,有大型石像生仪仗。陕西乾陵神道全长1公里。有望柱一对、翼马一对、朱雀一对、引马石人五对、石人像十对,石狮一对(另有六十一个王宾石像,不居于神道两侧,作为附加内容)。而宋陵之神道沿袭唐制但规模小多了。明清帝陵神道发展到了高峰,如明十三陵神道全长为7公里,清东陵神道全长为10公里,可谓“空前绝后”。神道两旁石像生也较以前为丰富。如东陵神道及两旁布置:石牌坊,大红门、更衣殿、神功圣德碑楼、影壁山、石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等。

图四 北京明十三陵神道望柱

(3)护陵监。明清陵称陵监,为专设以保护陵园的设施。每一帝陵都备一个,外以城墙围绕,里有衙门、市街、住宅等。秦始皇陵已有护陵监。汉武帝茂陵,将文武大臣、官宦富商迁此居于陵园,把茂乡升格为县,据记载,官宦富商迁入者竟达二十七万余人。还特设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官,专职管理陵园。据记载,仅当时负责日常洒扫、浇树者就达五千人。于是,如汉长安高祖之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先后分设五个陵县,成为繁华之区。

坚固、豪华的地下宫殿

地宫是帝陵的重要建筑部分,又称“玄宫”、“幽宫”。结构、装饰豪华,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为埋葬帝王尸骨和殉葬大量珍贵物品之所,是秘密的地下宫殿。

地宫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以土穴木板为墓室。早期,只挖一土坑以掩埋尸骨,无棺椁,无墓室,无尸骨包裹物。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对死者尸体加以保护,如以树枝等物遮掩再复以土,即 “厚衣之以薪”。父系社会后期之墓,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发现有长3―4米、宽2―3米大型墓葬。坑内有木椁,有的木椁底部涂以朱色。马家浜良渚文化遗址墓葬,已有木板所围的椁室。

奴隶社会开始帝王地下宫殿的建设。自夏启到汉代(西汉),沿用木椁玄宫。殷墟有一座大墓,面积300多平方米,有玄宫,中央置棺,棺外有椁室,椁室内壁装饰相当精美。大型木椁墓之椁,即盛放棺木之“宫室”,地宫也。始皇陵之地宫,《史记》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合采金石,冶铜固其内,被以珠玉饰以翡翠。”这讲的是棺椁。又云,“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看来并非木椁墓。“黄肠题凑”,是帝陵木构地宫之高峰。这种葬制最迟在春秋已经出现。《史记》云,“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到了西汉,这种葬制完善化了,成为梓宫、便房、内外回廊和黄肠题凑形式。黄肠题凑,见于 《汉书?霍光传》:“

……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唐人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这种墓葬形制,从1974年6月发现的北京丰台郭公庄西汉燕王旦墓得到了证明。

砖石建筑技术之发展,导致东汉时已基本扬弃木椁玄宫制,因为砖石结构抗压,比较坚固。河南洛阳发现西汉晚期砖结构墓室,砖长约1米或以上,宽40至50厘米,厚10多厘米,内为空心、表面刻以花饰。还有少量用小砖发券的墓室。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砖石发券或叠涩砌筑的墓,一直不断发展。六朝隋唐在黄土高原地带还盛行过天井、壁龛的土洞玄宫,如西安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章怀、懿德太子墓,就是这样的形式。从发掘情况看,历代帝陵的地下宫殿大多以砖石砌筑。到明清,规模扩大,如十三陵地宫,位于宝顶之下、宝城之内。方向与方城明楼和?恩殿、?恩门成一轴线。地宫距宝顶(坟头) 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平面为 “前朝后寝”制,极力模仿生时方式,以追求“事死如事生”的意义。地宫前有隧道,犹如紫禁城前之重门广道。地宫分为前、中、后三殿及左、右两配殿,共为五殿,顶部铺以琉璃瓦,同于地面建筑。殿与殿之间均设门与道予以区隔,前殿前面尚有一个方形的券室作为前庭,象征紫禁城前的广场。中殿摆放着三个用汉白玉石雕成的“宝座”,正中一个即是万历皇帝的牌位,当然他的面前已不是群臣朝拜而是琉璃制造的“五供”和大龙缸长明灯了。前殿、中殿高宽相等,均高7.2米、宽6米,共长58米。后殿为地宫主要部分,规模最大,高9.5米,长31.1米,宽9.1米,即所谓 “后寝”。万历帝朱翊钧的棺木陈放在棺床正中,孝端、孝靖两皇后棺木置放两旁,三棺四周陈放着玉料、梅瓶及满装珍贵殉葬品的红漆大木箱,金银器物、珠宝玉石、日用物品盛满全箱,从人间带到地府。定陵地宫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汉白玉、艾叶青石和花斑石的巨大石块、建筑结构为发券方法,铺地青砖为所谓的“金砖” (即澄泥砖)。(图五)

图五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 (局部)

殉葬之风

帝陵殉葬之奢华,历来令人咋舌。这种殉葬制度起自原始社会。在一万八千多年前,“山顶洞人”曾以石器工具与装饰品殉葬,没有棺木葬具。父系氏族公社的殉葬品中百分之七十为生产工具,属于装饰品的殉葬品有玉器、玛瑙、陶器。奴隶社会墓葬盛行“人殉”、“人祭”制。如殷墟墓葬中常见“人殉”现象。这种“人殉”制,据考古发掘,是先将墓室中殉葬的奴隶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反绑牵入墓道,强迫其东西成排面向墓室下跪,逐个砍头,先掩埋无头尸体,填土夯平,然后把人头一个个面向东西成行摆着,再填土夯平。《墨子?节葬》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士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并非虚言。在殉葬品上,还有绚丽的明器。据《周礼》,明器为殉葬品之忌称。分为两类,一为模仿的“俑”,二为实际用品。“俑”包括各式各样人物、禽兽、用具、房屋和武器等;实用物无所不包。“俑”和偶相同,最初以木头或其他质料仿制的人形,用以代替活人殉葬,后又扩展至牲畜、动物和各种器物。如始皇陵兵马俑,天下闻名。以实物殉葬,品种日繁,丝织品、陶瓷、漆器、金银、玉石、珍宝、文玩以及墓志、碑刻、简牍文书、绘画、法书等,应有尽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