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帻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服饰之一。即男子用来包头的帽巾。据说起源于西汉主莽时,因王莽头秃,所以特制巾帻包头,后来逐渐流传,而成为男子的基本首服。它有很多种类,最常见者有二种:介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顶;平巾帻,又称平上帻,顶端部分为平顶。其戴法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身份低微的官员不能戴冠,只能戴帻,职官平时燕居可单独戴帻,但身份显贵的官宦在戴冠帽之前,必须先戴上巾帻。按照规定,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介帻,武官戴武弁大冠时,只能衬平上帻。另外还有一些具体规定,如“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后汉书?舆服志》)。 包裹头发的巾。《事物纪原》帻条载:“隋礼仪志曰,帻,按董巴云,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为绛帕,以表贵贱。”据此,则帻起源于战国。最初的帻是不高的,只起韬裹鬓发,防止下垂蒙面的作用。西汉时,加高前面的覆额,类似丧冠,才开始名之为帻。到孝文帝时,加高帻顶,这时帻的形式大体类似帽箍式,据记载,帻是古代执事不冠者之服。东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看见,开始于头上着帻,于是臣下纷纷效仿。起先帻顶无巾,王莽头秃,又在帻顶上施巾,至此,帻已覆盖整个头部了。帻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帻上加冠,发展为武将冠下着平巾帻,文官冠下着介帻,未成年的童子着空顶帻。东汉时又可以帻的颜色区别戴帻者的身份,如农民着青帻,猎户着缃帻,苍头、厨役着绿帻,武吏、游击、亭长着赤帻等等。 包头巾,源于秦之绛?。据《后汉书?舆服志》下,秦始以绛?加武将首,后作颜题以别贵贱。汉兴,将颜题与?连属,用以覆发,形如汉之表帻,名之曰“帻”。文帝时,增高颜题,续为耳,覆发之中隆起为屋。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人见,乃服帻。自后,帻成为上下群臣贵贱通用之服,其颜色、形制,因贵贱、职分及施用场合有所区别。 是一种包髻之巾,有两种巾帻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一种称为介帻,造型类似夹角的屋顶;另一种平顶的叫平上帻。帻开始时是庶民用来包首之巾,由于它能压发定冠,后来也为身份显贵者采用。巾帻的形式,视各人身份、年龄及职务而定,文冠用介帻,武官用平上帻。我们从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石上的官吏及仆从头上,就可以看到戴巾帻的人物形象。河北望都一号汉墓壁画上,绘有“门下从吏”及“伍伯”诸人,头上也戴巾帻。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东汉俑即戴帻。 包头发的巾。《方言》:“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或谓之覆髹。”注:“今结笼也。”多为青色或黑色。史载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想让人瞧见,始用帻裹头。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现在戏台上王侯将相冠下也有帻,免冠后帻便显露出来。帻也可单戴,类似帽子。《东汉会要》释帻说:“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这里讲了帻单独服用时的形制演变情况。形似尖角屋顶的称介帻,平顶的称平上帻。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官吏仆从,通著巾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