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帽分类:【传统文化】 头上所戴用以保暖或装饰之物。古称“头衣”。其构成一般为帽顶,帽檐和帽带,多用布帛纱丝制成,圆形为多。在汉之前称“凸”,仅指头衣的一种,后成为头衣的总称。至晋代已很盛行。隋时,上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至明代,始明确头上饰物方者为巾,圆者称帽。根据用料、形状、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帷帽、纱帽、草帽、席帽、毡帽、瓜皮帽、凤帽、睡帽等。 古代一种圆形的头衣。《事物纪原》云:“周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曰:古之人上有帽而句 ,或云义取覆其首。”这说明人类首服,首先出现的是帽子。《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皮。”这是帽名的出现,而且指明是用兽皮缝合而成,冒之于头上的。至于帽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说文》:“月(帽),小儿及蛮夷的头衣也。”我国古代有二十而冠的礼仪,小孩尚未成年,只能戴帽。《晋书?舆服志》记载:“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为帽。”这就载明帽是从演变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上自帝王宴居,下至庶民百姓皆戴之,当时有白纱帽、卷荷帽、突骑帽等。以后从便帽逐渐发展成一种正式的帽,五代后梁时开始以漆纱为之,到两宋时,帽子种类繁多,宋代官僚士大夫有方顶重檐桶形帽,元代有盔式折边帽和瓦楞帽,明代有乌纱帽,六合一统帽;清代有官员礼帽(冬天暖帽,夏天凉帽),瓜皮小帽,毡帽、风帽等等。 头服。《正字通》:“古者冠无帽,冠下有俪,以缯为之。后世因之帽于冠,或裁利为帽。”可见,帽原为冠下附件。《说文》作曰,本为盖头之状。后世遂为头服通称,如瓦楞帽、乌纱帽、暖帽、凉帽等。暖帽和凉帽为清代官帽。凉帽形似斗笠,质用藤、竹等物。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暖帽多为圆形,外有上翻围边,质用皮、呢、缎、布、多为黑色、红色帽纬。清代官帽顶端均有顶珠与花翎,以示身分等级。冠、巾、帻、帽均为头服,其区别是:冠在显荣,等级严格;巾在裹头而无定制;帻在护发,亦可单用;帽在盖头,借以遮阳、保暖、防风沙,并为定型头服的通称。现代帽式繁多,如:礼帽、军帽、学生帽、堡作帽、旅行帽、运动帽、貂皮帽、绣花帽等。 模拟“兽中王”老虎的耳、目、口、鼻、须、齿并王字,或加小铃等,缀幼儿鞋头、帽脸,以示威武并壮胆。帽多风帽型,絮棉,御寒。鞋有棉、夹之分,套穿连脚棉裤的,几乎呈圆形;也称“猫头鞋”。多认为穿虎头鞋的,长大走路端正,避污秽;有指责踩他人脚或脏物的,说:“打(从)小没穿过虎头鞋。”现仍有沿袭。 古称为“冠”。古人成年时行冠礼、出仕加冕等均与冠帽相关。自古衣冠并称,足见帽的重要。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流行六合一统帽,沿袭明代合帽的样式,以六片罗帛或贡缎等缝制,顶上多配一个青红色帽球。因呈瓜棱圆顶形,民间因此俗称为“瓜皮帽”或“碗帽”。民国《同安县志》卷22说:“士人及商家多戴瓜皮贡缎帽,庶民则以布节缠首。今则夏凉笠而秋呢帽。”此外,还有风帽等,多以粗棉线织成,无帽檐,一般为老年人所戴。闽西等地的老年妇女多戴婆太帽或耳暖。前者以双层绒布缝制,形如倒扣的船形,无檐,但帽首有简单的花饰。耳暖多为毛线手织的帽圈,耳部尤厚实,故称“耳暖”。民国至现代,各地风行各式毡帽、礼帽、线帽、鸭舌帽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则尚八角帽、绿军帽及干部帽等,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时政直接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戴帽者日渐减少,冬季除少数老人戴帽外,其他多露发不冠。夏季青少年有戴太阳帽或牛仔帽的,其赶时髦的成分居多。至于部分公务人员多戴大盖帽,帽檐上有各式帽徽以为标识,此为“官帽”。在福建民间戴帽一族中,最有特色的应数孩童的各式帽子。孩童年小体弱,抵抗风寒的能力差,因此在出生后至长大成人之前,一般都有戴帽的习惯。清代和民国,民间常见有虎头帽、狗头帽和兔耳帽等。虎头帽两侧开孔如耳,中绣“王”字,意在避邪,民间又称为“福寿帽”等;兔耳帽两侧帽耳双垂,形如兔耳。闽西等地还有斋公帽、姑婆帽等,都是孩童戴的软帽子。 各地民间在孩童弥月时,外婆家要送衣送帽。民国《长汀县志》卷17说:“将弥月,告诸外家,曰报喜。外家送儿衣帽,曰做满月。”做满月时,一般人家都要办满月酒以示庆贺,此时婴儿要穿戴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新帽登堂亮相。旧时的婴儿帽一般都是各自设计,手工缝制,有绣牡丹花卉、狮子绣球、“王”字图标或“长命百岁”等字样,寓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富有的人家则在帽上嵌宝石、翡翠或金饰等物,以显富贵气派。旧时许多地方的孩童还常戴一种圆形软件连披肩的风帽,以御冬季的风寒。 苏公笠清代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所记《韩公帕苏公笠》一则中说:“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潮州志?丛谈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客族(客家)妇女,晴夏皆戴凉帽,制用竹织,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长夏操作,可以迎风障日,名曰凉帽,又曰苏公笠。” 苏公笠,是惠州、梅州、潮州及赣南、闽西的客家地区妇女常用的一种竹笠,俗称“凉帽”。据说,当年苏东坡被贬来惠州,日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为了使爱妾不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空(孔)”(因王朝云头上有高高的发髻)的竹笠给她用。从此,客家妇女相习而用。只是现代客家妇女已无高髻,也没有必要“中开一空”了。 帕仔在广东饶平县的新塘、坪溪,潮州市的凤凰、大山等地区,山高、土地贫瘠。男人多在外地或过洋谋生,妇女便担负起又耕又织的双重劳作,白天下田劳动,夜里在家纺织,因此,这些地区就有了妇女戴“帕仔”的习俗。 戴帕仔就是拿一块一尺见方的蓝色粗布,先将一面折成两寸边缘后再折成对半,系于妇女头上的高髻。帕仔轻便实用,能挡风遮日,妇女特别喜爱。由于这些地区是茶叶之乡,妇女们结伴上山,戴着帕仔既不怕风吹,又不会挡住视线,低采高摘十分灵便。 戴一辈子的竹斗笠在广东廉江县境内,有一个边远的渔村,这个小渔村一直沿袭着一些古老的婚俗。一般男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订婚。这些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包办,媒人撮合的。经过一定的程序后,男方家给女方家送去一丈二尺布和22元钱,就算是订婚了。在置办的嫁妆中,最重要的礼物是给女方送一顶竹斗笠。竹斗笠要用五斤桐油分两次油上,把竹斗笠油得厚重光亮。男女结婚之后,女人就一辈子用这顶竹斗笠。如果以后竹斗笠脱油了,就继续用桐油油上。女人去世时,还要用这顶竹斗笠陪葬。如果女人换了竹斗笠,就是改嫁了。 瑶族的三角帽瑶族妇女的帽子都是三角形的。三角帽用竹片扎成架子,然后用一幅白布将架子四周扎起,用绳子扎牢,再用一幅绣有花纹图案的青蓝色方帕从后边向前边覆盖而成。 瑶族妇女装饰(郑振茂摄) 旧时,瑶族妇女在戴帽子前,头发用猪油和蜜蜡梳顺,戴上帽子后,将头发和帽子牢固地粘在一起,以便刮风或是躬身劳作时,帽子掉不下来。帽子戴上头后,不轻易脱下来,因为猪油和蜜蜡都来之不易,所以有的瑶族妇女一辈子都不洗头。家庭条件好的瑶族妇女,一个月脱两次帽,拆下帽子后,将长长的头发向后拨,脊背后烧盆火,将发蜡慢慢烤溶,然后将头发梳顺。 戴上这种高而重的三角帽,上山砍木,下田插秧,都很不方便,也很不卫生。现在,瑶族妇女大都喜欢用四方花巾或花毛巾覆盖头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