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方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州方言分类:【中国民俗】 广州方言又称为“粤方言”、“粤语”、“白话”和“广府语”,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汉语七大方言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广州市区的方言,是所有操广州方言(广东、广西一部分、香港、澳门等)的标准语,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为规范各地方言的准绳。 广州方言的形成十分复杂,既有古越族、南方少数民族和古汉语的基本成分,又夹杂着相当成分的客方言、闽方言、湘楚方言、赣方言,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现代汉语,英语和东南亚语也杂糅其中。 在广州话中,有着许多独特的词语,它既不是古越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汇的遗存,也不是古汉语、古代地方语和外来语,而是独创的词语,具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 下面举《广州市志》第十七卷所载为例。 地理、气候类水路―――路程,包括陆路。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过去人们多搭船舟由水路往来,久而久之将所有水陆交通道路习惯称为“水路”。 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海―――将流经广州的珠江称为“海”。广州人口语中的“海”,实指珠江,如“过海”即过江;“海皮”即江边。广州珠江南岸的城区称为“海珠”区。这大概与广州古代属海边滩涂有关。 雪―――人造冰。广州地处亚热带,冬天气候温暖,长年无雪。广州人口语中的“雪”与真正自然中的雪无关,而是现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造冰”。如雪条(冰棒)、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空调机中的雪种(冰种)、雪屐(旱冰鞋)、雪珠(冰雹)、雪藏(冰镇)、雪猪(整体冰冻猪肉)、雪死(植物受霜冻而死)、落雪水(冬天的北风小雨)等等。 冲凉―――洗澡。原为天热时节用凉水冲淋身体以图凉快叫“冲凉”,进而延伸到冬天用热水洗澡也称“冲凉”。 河粉―――用大米粉切蒸而成的粉条。这种粉条以广州沙河镇(现为沙河街)所制作的最为著名,因此被称为“沙河粉”,简称“河粉”,或单音“河”(如说“炒河”、“汤河”、“蒸河”等)。 经济、文化类米路―――?:寻,找;米路:生路,活路,即谋生。大米是广东的主食,过去为了温饱(吃饭),要千方百计谋生,因此称“?米路”。 食谷种―――“谷种”是水稻的种子。“食谷种”即“吃老本”。 喉底―――本领,能耐。原指粤曲演员的唱功。 古仔―――故事,简称“古”。旧时读书人说的历史故事,称为“讲古”、“讲古仔”。 历史、风俗类卖猪仔―――被人出卖。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部公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金山客―――北美洲华侨。“金山”指旧金山。有时也泛称华侨。 过番―――出国谋生。 番客―――华侨。 侨―――洋气。 以上词汇是广东侨乡特有词汇。 红毛泥―――水泥。广州人称西方人为“红毛”。又如“红毛贼”。因为水泥最初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故有此称。 化学―――不耐用、不牢靠。过去对初现市场的赛璐珞因不经用就坏了。因此,凡对不耐用、不牢靠的东西和事情称为“化学”,如有人突然因病逝去,称“啊,化学!” 拍拖―――谈恋爱。出源于拖轮并排地拖带客轮。情侣们并排挽手走路有如拖船。 避讳、意头话 润―――动物的肝脏。广州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如“油水”,所以忌讳“干”字,肝与干同音,因此便起了一个与干相对应的词“润”。 ?―――舌头。因“舌”与“蚀”广州话同音,不吉。改称相对应的词为“利”,又创方言字“?”。如“猪?”、“牛?”。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出来睇睇”。 猪红―――猪血。猪血可吃,但血却可怕,因此隐去血字,称“红”。 通胜―――通书。“书”与“输”同音,改用“胜”字。丝与输音近,故将蔬菜中的“丝瓜”改称为“胜瓜”。 吉―――空。“空”与“凶”同音,改用“吉”字。“吉屋”即空屋,“吉身”即空身,“得个吉”即一场空,“空手而归”称为“吉手返来”。 伯娘―――伯母。广州话“伯母”与“百?”(百无),同音相忌,改称“伯娘”。 此外,广州人还有“惜言如金”的习惯,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的,而在广州话中则缩为单音节。如: 蟹―――螃蟹。蚁―――蚂蚁。眼―――眼睛。纽―――纽扣。 相―――相片。明―――明白。睬―――理睬。尘―――灰尘。 吓―――吓唬。 还有许多词素前后位置不同于普通话,而与南方少数民族话相同,如: 欢喜―――喜欢。紧要―――要紧。鸡公―――公鸡。 行先―――先行。挤拥―――拥挤。宵夜―――夜宵。 经已―――已经。闹热―――热闹。齐整―――整齐。 总之,广州方言也与汉语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旧的词语逐渐消失,新的词语又不断出现,或者被普通话或外语所代替。如旧词“执仔婆”(旧式接生婆)、“泡水馆”(卖开水的店铺)、“到埠”(抵达)等,这些旧词现在已基本无人说了。新词,如“炒更”(工余兼职)、“街坊大姐”(做街道组织工作的妇女)、“缩骨遮”(折叠伞)、“有?搞错”(表示不满,或批评人)等。还有从香港传进来的,如:“老细”(老板)、“发烧友”(有共同喜好的人)、“新潮”(时髦)、“巴士”(公共汽车)、“士多”(小商店)等。至于新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工业、商业的特有名词用广州音转化的就更多了。 语言民俗,是一大民俗事象,它的规律也与其他民俗事象一样,既有稳定性,也存在变异性。记录各个时代、时期所流行的民间用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时代的印证与标记,也是历史所走过的足迹,因此,引起许多语言民俗学家的关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