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苗族的打芦笙同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西苗族的打芦笙同年分类:【风俗文化】 打芦笙同年,是广西苗族盛行的一项村际性的交友活动,每年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一月这段时间举行。活动分为“请同年”、“迎同年”、“打同年”、“送同年”以及次年的“同年回访”五个步骤。村寨会议商定被请的寨子之后,送柬代表团(由2个或4个小伙子组成,领头者必须是一位芦笙好手)便出发了。他们穿着新衣,拿着鞭炮红纸,一路笑语一路歌。到达目的地,他们直奔芦笙坪,吹起《迎亲曲》,跳起《邀请舞》,待到芦笙坪围满人之后,他们将鞭炮燃放,并围着芦笙柱转圈,同时将红纸贴在芦笙柱上最大的芦笙母的共鸣筒上。主寨的小伙子呼啦围上来,将友谊的使者拥进本村青年头的木楼里,酒肉款待之后,由一些后生陪同他们去――结识寨里的姑娘。大多数后生汇集到村佬家中商讨是否接受邀请。若接受邀请,便将赴请的日子告诉使者,同时要讲清楚是“猪同年”还是“牛同年”,以便于对方杀猪或宰牛备办宴席。若是由于客观原因不便成行,次日由青年头向使者致谢,同时表明态度。使者不勉强。请同年还有其他形式。如在坡节会期活动场上,某一村寨希望与另一村寨打同年,就派出芦笙队围住该寨芦笙队,跳《邀请舞》。 被邀请的寨子按期出发。临行前,合奏三次以示告别乡亲。一路上由一把小芦笙吹《走寨曲》领队,依次是锣鼓手、芦笙队,最后是随行的队伍。凡沿途村寨都须“借路”,即在寨旁吹三支合调曲子。寨上的人热情挽留,通常情况下是不进寨留宿的,除非是傍晚时无法到达目的地了,才进寨过夜。进寨前先吹《踩堂调》,跳《踩堂舞》以示谢意。经过跋涉,到达同年寨了。入寨前,姑娘们要精心打扮,换上新装,准备好后,众笙齐鸣。主寨的人闻声汇来,两人一排,边吹奏芦笙边跳《迎同年舞》,将客人缓缓引进芦笙坪,共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最后是“抢同年”入门,以抢得人多为荣。主人将客人领进家中,酒肉款待,一醉方休,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主寨小伙子先将客寨小伙子领到本寨姑娘家中,然后才去客寨姑娘的住宿地,双方寨子的青年人行歌坐妹,唱歌叙情。 打同年在次日上午举行。吃过早饭,主客两寨的芦笙队汇集芦笙坪,两堂芦笙齐鸣,两寨姑娘共跳《踩堂舞》。主寨在气氛到达高潮之时将猪或牛牵进场里,并燃放鞭炮。主寨芦笙队两人一队,尾随猪或牛边吹边转圈子,将客寨芦笙队围起来。主寨一位歌师唱《杀牛理歌》,《芦笙歌》、《同年歌》,客队一位歌师一一唱歌答谢。晚上,一坛坛酒、一串串肉摆放在长板条桌子上,宾主交叉入席。主寨歌师开唱《酒礼歌》,“封”住酒坛,客人随机应变,极力“开”坛,你唱我答,将《酒理歌》推向高潮。同年酒宴常于深夜才结束。 住两夜后,客人要返归了,主人给每人一个饭包,若是杀牛的话,牛头送给客人。临别时,客队吹芦笙、跳《踩堂舞》以谢主人。主人与客人依依惜别。 次年,主寨回访,对方以同等规模接待。就这样,你来我往,年复一年,友谊天长地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