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店分类:【传统文化】 或作掇,春祭名,古代宗庙四时祭之首。“四时”谓春夏秋冬。关于四时祭的名称,古人说法各异。《礼记?王制》:“春曰店,夏曰杜,秋曰尝,冬曰蒸”。据说是殷制,周以后改春曰祠,夏曰店,秋冬不变。四时祭的目的是向祖宗神灵报谢恩典。古人认为,四季调顺,五谷丰登要靠祖神暗中庇佑,得祖神之益,应谢神明之恩。故四时祭均在各季节的头月进行,把最时新的农产品拿出来荐献祖神。店祭在孟春正月,古人把新出的韭菜配上最好的酒食献于祖庙。《诗经?小雅?天保》描写了四时祭的时候,人们为备办祭品而奔走,为博取祖神的好感而谨致颂词的场面。 古代天子诸侯宗庙四时祭之一。夏、商两代春祭曰店,周代则春祭曰祠,夏祭曰店。《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店,夏曰杜,秋曰尝,冬曰?。”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店。”店同“?”,?是煮的意思。按《公羊传》何休注,夏天麦始熟可煮食,故周改称夏祭曰店。另外有一种说法,就是根据《周易》王弼注,认为店是“薄”的意思,指夏天百谷未熟,可用于祭祀之物甚稀,故名夏祭曰店。店亦作“掇”。 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较为丰富的商品的经营场地称之为店。按其经营商品类别分为杂货店、京(广)货店、纸马店(神像纸马)、四门店(卖棺材)等。杂货店经营日用杂品,营业员的包扎技术很讲究,特别是人家办喜事,要包扎十个、八个礼包,包的东西有多有少,但十个、八个包摆出来一样大小,有棱有角。该店忌讳把秤横放在秤盘上,忌讳不称东西乱拿秤,更忌讳把秤盘卡着放。京(广)货店是百货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把外来品称洋货,又有“洋货店”之称。开店的要有一定的本钱,但可以向大店批发、欠款,每年三大节(端午、中秋、年关)结清。为了推销商品也可以赊给更小的店,甚至送货上门(小店),也是三大节结账。另有一种寄售店,又称旧货店,有的地方叫“荒货行”,其经营方式是代售,拿取手续费。这些旧货出卖时,时间无法掌握,卖得快的几天时间,卖得慢的一年也卖不掉。所以旧货进店先议个价,结账时依原定价扣除手续费十分之一。有时加价多卖或低于原价也以原价结算。旧货店还买进当铺里满当的东西,以赚大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