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庵、寺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庙、庵、寺建筑分类:【地域文化】 潮州素有“百宫之城”之称。所谓“百宫”,乃是潮人对宫、庙、庵、寺等一类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建筑的总称。由于此类建筑物在潮汕各地是如此之多,而前来膜顶拜礼、烧香许愿的人们亦是如此的络绎不断,从而构成了潮汕民俗文化的一大景观。就其建筑特色而言,“百宫”可以分为宫庙建筑和庵寺建筑两二类。 潮汕地区拥有众多的宫庙建筑,其数量虽不比祠堂多,却是各村镇和府城内所必有的建筑,故潮汕一带流传着“未创乡,先创宫(庙)”的说法。据统计,仅潮州城内,就有这类建筑大小近百座。若将潮汕各县市作一普查的话,则其数将不胜枚举。潮汕地区较有特色的宫庙建筑有:建于唐代的惠来广利圣王庙,建于宋代的潮州韩文公祠、揭阳城隍庙,建于明代的饶平陈元帅爷庙、揭西白虎庙、南澳天后宫,建于清代的潮州真君庙、汕头夏岭娘妈宫等。 宫庙的格局和装饰,多显得精巧玲珑。但可按其结构大小、造型繁复的程度分成四类。第一类为小型宫庙,其结构多为单间一门,例如各地的“土地爷宫”多属此类。第二类为中小宫庙,多为二进相连,前进敝开,后进神座,单开间,此类建筑为各地村镇所普见。第三类为中大型宫庙,又可分为二种形式:一种为二落一天井,三开间,前落浅,后落深,前落设廊下,宫墙宫门,内向敝开。后落左右两殿设前墙安通花窗,成为半暗的偏殿,后三殿均设神座神龛;一种为前后二进,深度较大,中间连“穿心亭”,两边小天井,天井靠墙设“龙虎井”,左龙、右虎,画龙虎形可墙上,或嵌瓷为半浮雕的形式。第四类为大型宫庙,其结构为正面三开间,中间为宫门,两边柱扇,左右二门敞开,中间连穿心亭,大殿左右两殿为半暗偏殿形式,后三殿均设神座神龛。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宫庙建筑,例如孔子庙、韩文公祠,其布局与神庙大不相同。孔子庙为设有浮坛、高大、双?四落水的宫殿式建筑。例如,南宁绍兴十年建造的揭阳学宫,几经修复,至清光绪二年改建为清代风格的建筑。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池、三山门、大成殿、东西厅、东西庑、东西斋、明伦堂、尊经阁等。学宫的主体结构均系大圆柱,红瓦绿桁、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宫殿式斗拱结构,造型庄严雄伟,力学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艺术价值。 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主峰西麓的韩文公祠,则为祠庙兼有的形式。该祠系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潮州刺吏韩愈治潮政绩,在韩愈经常登临和亲手植下橡木的地方所建――初建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元明屡经兴废。清代修整复建为现状。韩文公祠朝西偏南,祠前是数10米树影斑驳的林荫登道,从山下拾53级石阶而上,直达台基,祠座台基之上。门首书有“韩文公之祠”五个正楷大字,墙壁正面用淡绿色水磨青砖砌成,砖块之间不嵌沙灰。系呈前后两进厅堂格局,纵梁31.8米,宽18.7米。前进深7米,阔13.7米、后进深12米,阔18.7米,比前进高出2.5米,游客可凭石阶升降。庭院两廊与门楼相连,两侧有库房、两子孙门,中间有二柱扇,成五开间,与祠堂同。但正面只有凹肚门楼连接两边实墙,看去为三开间形式,后落三殿,中明旁暗,与宫庙相同。韩愈塑像居中立于后厅,祠内石柱多刻联话,并保存着明代以来的碑刻36块,详载该祠兴废及韩愈贬潮史迹。这些碑刻,犹如一部生动的“石史”,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整座建筑物呈静肃端庄、简朴雅致的建筑特色。 潮汕地区庵寺林立,为数众多。庵系小型建筑,一般呈“小抛狮”形式,两房住几位僧尼,中厅为供奉佛像或观音之所,两厅仔作厨房、会客之用。例如,清康熙年间潮州府知府林杭学和邑人蔡叔度、蔡毅倡建的潮州意溪区古竺庵,其结构为前后二进,左右配以火巷,头进门额书有“古竺庵”三字;后进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佛塑像。又如揭西河婆之东四里老虎 山腰的广德庵,为清代建筑。该庵坐东向西,门对河婆塔,筑于巨石之上,整座宽深均为13米。正门塑“广德庵”三字,庵内一厅四房,中有天井,庵之北则石台上,又建有一座巧小的注生娘庙,深宽均为4米。 潮汕地区的寺院建筑亦呈“抛狮”的格局,但规模要比庵大。例如,潮州开元寺为典型的佛教建筑。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年号为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宋以后曾多次修筑葺,故带有宋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时称“开元镇国禅寺”。该寺的规模宏大,据说建寺时占地100亩。即使今寺址面积也达30多亩。开元寺建筑技巧相当高超。全寺主要建筑,中路有金刚殿(首进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后花园;东路有诸天阁,地藏阁、客堂、慧业堂、不俗精舍、云水堂、香积橱、伽蓝殿;西路有方丈厅、观音阁、四山堂、六祖堂、崇行堂、五观堂。东西两路还有两道长廊,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 金刚殿为7开间,中3间两端又2圆门,立面屋顶为单檐三山式,中脊上设火宝,内面左右为金刚力士,系明代建筑。与山门相对有面高5.65米、宽20多米的壁照,上嵌有一块长1.5米,宽0.6米的石板,上镌“梵天香界”四字。二进天王殿,采用木石相接的檐柱,直接顶着檐檩,殿东面宽42.5米,南北深15.9米,两傍山端无立柱,采用砖砌的荷重墙承托屋顶两端的全部重量,过面11间,屋顶单檐三山式,中脊上设双龙朝火宝,中殿供弥勒佛,左右各两位天王。天王殿梁架结构的突出点是檐柱为木石相衔,即檐柱下端为八瓣圆肚形的石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是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的,而后檐柱的木石柱之间则垫有圆斗,斗底平面作十字形卯榫与石柱的顶部相交,柱根底下的石础不露面,直接埋在地下。后檐明次间石柱脚作盆柱上,共有11个圆形瓣檐式斗,层层迭迭承托檀檐,在平梁和四椽袱底左右两端,均出二跳华拱,在六椽袱底下出三跳华拱,在六椽袱土于四椽伏上端共迭四个圆斗,其上又迭4个方斗承托檐檩,且在四椽袱之上,于平梁两端亦墙有6个方斗顶托着檐檩。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国内古建筑中的孤例。 三进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设二层浮坛,殿前为天坛,正面五大开间,四周回廊,屋顶系双檐歇山顶,经墙、红瓦,中脊上立一葫芦,两边有卷草,脊肚嵌瓷的双凤朝牡丹,为一座高大壮观的大殿,殿内柱网分布形成金厢兜底槽,复盆柱础,斗拱有方、圆二种,门上方木槁扇,破子棂窗,窗框饰以木雕,檐下拱斗饰以倒吊莲花、卷云、双狮等,前后没闪门,东西向为实墙,从梁架和造法上来看,主要为明代建筑风格。中殿供坐释迦佛,高达4.3米,东西殿分别供坐药师佛和阿尼陀佛,高4.15米,两厢各供9位罗汉,以及7尊其他佛塑。四进藏经楼为寺内最高大的建筑物,过面11开间,屋顶单檐三山式,中脊为一般花鸟肚。一楼正中三殿供佛座,两边放藏经各四橱,东西两尽端为楼梯间。二楼除供佛座外,为僧人讲经的活动场所。观音阁和地藏阁均为三开间,近四方形建筑,上部为双檐歇山屋顶,中脊上各设火宝,为对称相朝的两座精巧建筑。大殿前的扩埕上,立着4个似塔非塔的石座,称“四大部洲”,每个重达万斤以上,高出地面6.48米,直径为2.73米。此外,还有经幢柱与菩提树。 开元寺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斗拱的制作,木雕的龙头层层向上叠起,承受起整座屋顶的压力,这种融美学与力学于一体的构架,凝聚了潮汕古代建筑师的艺术结晶。此外,寺内还有精巧细致的唐代石刻。围绕着大殿和月台四周的石栏杆上,置有70多块唐代石刻,其构图其简朴,其思路之严谨,其手法之独特,其气势之磅礴,实属少见。用陨石刻就的明代香炉,由大小六层叠成,雕刻有“天人散花”等多幅图案,足以潮汕建筑艺术家的匠心独具。寺内的木刻玲珑精巧,多姿多采,有一座“千佛塔”的木刻,可谓集潮州木刻艺术之大成。塔呈六角形,底下8层,上面5层,除塔座一层,底下7层图案各异,金瓦飞檐,各悬玲铎,门户相望,栏杆交植。塔内每层都刻有6尊佛像,塔的四周刻有罗汉和莲花,使观者眼花缭乱。而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平面,为唐代留下来,并经宋元明清等各代发展、汉化了的佛教建筑的传统布局,显然具有我国的鲜明特色,而与印度、缅甸、泰国等佛教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